元朝由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所建。他的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蒙古汗国。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是以游牧为生,逐草而居。是名负其实的马背上的民族。成吉思汗建立起一支强大的蒙古骑兵,这支队伍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建立了一个幅源辽阔的国家,而这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依靠这支强大的骑兵。
匿名回答于2021-07-25 04:04:52
因为蒙古人是游牧民族,除了睡觉,大部分时间在马背上放牧,打仗等。
拓展资料:
元朝(1271年-1368年)全称大元或蒙元,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朝。元朝由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所建。他的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国。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于斡难河(鄂嫩河)建立大蒙古国。
匿名回答于2021-07-25 04:11:01
元朝的建立者是蒙古人,蒙古人是游牧民族,整天骑马放牧。蒙古人是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骑马放牧是游牧民族的主要生活方式,后来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政权,公元1279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灭掉了南宋,建立了元朝,定都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匿名回答于2021-07-25 04:20:04
元代统治者身为游牧民族的蒙古族,以畜牧业为主,养马业在畜牧业生产中地位突出,因此马政在元代国家制度中十分重要。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广阔的漠北草原为养马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后经蒙古族历代统治者的努力,至元统一中国时,完善了养马业的领导管理制度,健全了相关保护措施。元代马政从马的管理、牧养、征发、抽分、和买、括马、补贴羊马钞到分配使用,都有明确的规定,涉及到各个阶层,影响广泛。创新了许多制度。
一、马政管理部门
元代的国家中央机构中,有专门管理马的行政机关。
太仆寺初建于中统四年,世祖忽必烈始立群牧所,隶属中央机构。其从名称到极致,历经了由低级到高级反复变化的过程。其职责是授给制作鞍的事,同时领导十四道官办牧场。
度支监,负责全国马匹的饲料供给。初设时以宣徽院兼其任,又改为独立的度支院,至大四年改为度支监。与太仆寺并列,但在级别上比太仆寺低半格。度支监,秩正三品;经正监,管理全国蒙古军的牧地,至太四年置。秩正三品,设员二十一人。太仆寺、度支监、经正监分别管理全国的马匹鞍辔、马粮粟菽、牧场营盘。
尚乘寺主要分工管理皇帝的"鞍辔舆辇,阿塔思群牧驹马驴,及领随路局院鞍辔等造作,收支行省岁造鞍辔,理日怯薛阿塔赤词讼,起取南北远方马匹等事"。另在储政院下,又设府正司、典牧监和群牧监,主要负责皇太子的有关马政事务。
太仆寺的官员,在每年的九月或十月,都要到国家的十四道马场巡视牧草的茂盛与否、牧群的肥瘠、马数的增减和考察属官。然后登记当年驹马,查究死失马匹的责任和查明原因,用蒙古文、回文和汉字三种文字记录在册上报给朝廷。国家和民间的马实施烙印登记征税制度。
二、马税
在元代,马是极为重要的生活生产资料资料和国家军需物资。因此课马税其他税务一样,是国家财政收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税始于太宗元年秋八月,当时规定"敕蒙古民有马百者输上牝马一……永为定制",为百分之一的一轻税制。后根据国家具体情况,调整了税制和税率。大德八年,增加了三十分之一的税率。到最后税率增长到十分之一。
征税的方式有和买马和拘刷马两种方式,均为赋税制。
和买马,是国家按照规定的官马价征收马匹。价格比市场价低,牧民有出售的义务,国家有征收的权利。这种制度在忽必烈执政时渐趋完善。和买马有固定比例和价格。这种数量与价格要跟随社会物价的,和国家需要的数量的变化而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马匹的圈养与放牧
元代总结了一套成功的马的圈养牧放经验。主要是公私兼营,分群作牧。元朝除国家级十四道马场外,私人马场的数量极多。对马的牧放由混群放牧转化到分群放牧阶段,马群由大变小。"马之群,或千百,或三五十",可知马群数并不固定。
《黑鞑事略》中描绘了蒙古马群,的分组和规模。马群的分组促使了牧民分工的专业化,牧民也随之有了专业的名称。阿都赤是牧马人的统称,哈赤、哈刺赤是牧人的统称。
四、元代马匹的律法行政
保护马匹的发展是元朝的既定政策。政府为发展马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搭盖棚围是马匹生存的有利条件。政府提供物资,普遍搭盖棚圈;广种苜蓿,是马茁壮成长的有效方法;供盐饲马,保证马匹无病;选配良种,改良蒙古马。此外,政府还制定了损害马匹的相应法律。
在管理马匹方面,政府要求牧马人对自己的职业尽责,要爱护国家财产,管理好官马道工作。所以规定若牧马者管理的马病死须赔偿,这种制度会增强牧人的责任感;在盗窃马匹方面,政府惩办盗贼以维护社会治安,同时维护养马者利益。
匿名回答于2021-07-25 04: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