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1:环境描写,既点明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又为人物出场作铺垫,点明人物活动的场所。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4分) 小题2: 防止有人给苇塘的队伍运送粮草,企图扼杀苇塘内的抗日队伍。(2分) 小题3: 不能。原句表明老头子虽瘦却精神饱满,充满活力、无所畏惧;改句贬义色彩太浓,有损人物形象。(3分) 小题4:他们的封锁落了空:“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昧,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对人物活动的场所进行描写,属于环境描写。其主要作用是铺垫情节、烘托人物、表现主题,要具体根据文章来分析,比如本段的环境描写就要从本文所反映的战争环境和此环境下人民的斗争精神来分析概括。小题2: 试题分析:在文中找到与问题有关的文字,直接摘引第二段“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一句即可。小题3: 试题分析:比较“枯树”与“鱼鹰”两事物的特点,一没有活力一有活力,再结合文中老人的形象及作者的感情来分析用“鱼鹰”带有赞美之意。小题4: 试题分析:联系第二题的解答,结合文段最后一段的描写理解作答即可。匿名回答于2019-12-29 22: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