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生气在古代的说法?

面有愠色,表示生气的意思。

我本一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志士仁人莫怨嗟,古来大才难为用。

也表达出他不被朝廷重用的牢骚,怨愤。


怒不可遏

恼羞成怒

拍案而起

令人发指

气急败坏

怒目圆睁

怒目而视

匿名回答于2022-01-14 00:04:59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hui】

huì

(1)

(形声.从心,圭声.本义:怨恨,愤怒) 同本义 [anger]

恚,恨也.――《说文》

恚,怒也.――《广雅·释诂二》

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终身之名.――《战国策·齐策三》

恚目.――《管子·地员》

恚而语女曰.――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懋卿恚甚.――《明史》

承畴大恚.――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2)

又如:恚碍(愤怒抵触);恚忌(愤怒嫉忌);恚忿(愤怒);恚责(愤怒斥责)

huì

愤怒地,生气地;发怒地 [angrily]

舍人恚曰:“朔擅诋欺天子从官”.――《汉书》

恚恨

huìhèn

[hatred;anger] 怨恨

恚怒

huìnù

[rage] 愤怒

huì ㄏㄨㄟˋ

恨,怒:~恨.~怒.~望.~愤.怒~.

匿名回答于2022-01-14 00:12:05


古代说法是吾怫然怒。

作品出处:《战国策》中的《唐雎不辱使命》;

编者:刘向;

朝代:先秦;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译文: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匿名回答于2022-01-14 00:18:04


古人所说的“气”是真气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之气是随着生命而来的,是由元精化生出来的,所以也叫元气。人在生活过程中,元气不断消耗,因此尚须得到后天之气不断地给予补充,才能够化源不绝。

后天之气是由口鼻摄取的氧气和养料(古称阳精阴精),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组织间隙被细胞摄取后,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热和能,为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

故《灵枢•刺节真邪论》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匿名回答于2022-01-14 00:36:08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