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首先要明确,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由老子创造的一种思想流派。其核心思想就是“道”和“无为”,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万物。可见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已经开始对世界本源进行探讨。“无为”是老子思想的消极部分,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畏惧和屈服。其政治思想是“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体现老子接受不了社会发展变化的现实。此外老子还提出了矛盾论。
战国时期继承老子衣钵的是庄子,庄子在老子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齐物“、”逍遥”两个思想,其意思是世界万物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为啥会有区别?有区别是因为人们的贪念和无畏的追求导致的,人生在世应该逍遥快活,追求最高境界。
道教是东汉末年由张道陵借用道家学说创立的本土宗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庄子为“南华真君”,作为道教最高的两位祖师。而《道德经》和《南华真经》作为两部道教主要经典,所以道教本身受道家老子、庄子思想影响,顺从自然,逍遥无为,追求修炼的最高境界是羽化成仙。
匿名回答于2019-07-08 02:24:20
道家相当于小乘佛教,
归隐是防受干扰误自修行,
而大乘佛教破空显有,达无我境界,以渡世为怀。所以道教有道教的教义方法,只要是善法,修身养性,都是好的教派。
匿名回答于2019-07-08 07:06:42
道家本来就是倡导的“与世无争”,所以归隐和隐退就是道家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一种修炼,道家倡导“无为”,其实也就是“与世无争,天人合一”。人,如果能修炼到这种境界,可以说是是相当于一种“仙骨”,不同于一般等凡夫俗子了。
不过,现在道家已经不是以前的道家,现在的道家大多数是一种“形式”的道家,以前的修炼才是真正修成道家的“正果”。
匿名回答于2019-07-08 11:19:30
道家只有道与德,得道而行是唯一准则,因此严格地说,道家并无积极消极之说,更无隐退和归隐之说。
道士占山而居,被世人误以为是消极归隐。其实不然,本质是行善生之大道,是大德显世。原因有二,如下:
一、道家尚未得治世之道。五浊恶世,人心愚蠢险恶,求名利失道德,争斗不休,抢夺不止,这不是传统道力所能及的,因此道家不愿参与人间是是非非,事实上也参与不了人世间的事事非非,眼不见为净,还不如退居山林,独善其生,努力建设光辉灿烂的道家文化,以道家文化来教化感化五浊社会,善莫大焉,功德无量。
二、失去治世之道,回归自然是唯一之道。相对人世间之夏杂混浊,大自然无声无息就单纯清净多了,虽然有毒虫猛兽乃至饥荒之威胁。回归自然的困难是身体生理的困难,而精神是清净了,经如法修炼,完全可达无为状态。
三、当社会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达到相当高度时,道佛等文化文明一定会重回社会的,当然是为幸福社会服务,而不是破坏社会和谐。
(蒋荣清,2019.10.9)
匿名回答于2019-07-08 13:32:35
道家老子的文化思想,实际上就是华下大中华龙的传人文化。老子的文化知识不是独创的,而是来自于他做周朝管理上古历史文献玄览守藏史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条件。明知道朝廷国家有着由上古继承下来的有典有册的文献玄冥览竹简,他为什么在年龄古稀之时还多此一举画蛇添足的用竹简刻写五千言(道德经)疑问的答案,就写在了(道德经)里。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道家文化就不受封建统治者们待见了,“妖道”不归隐隐退难保其身。
匿名回答于2019-07-12 01: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