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乡土本色中乡土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乡土性的三个方面:

(一)乡土性的表现一:基层社会的人离不开泥土

1.生活习惯

这是本章的第一部分内容。作者用田野调查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中国人乡土性的例子,比如中国人在内蒙古草原、西伯利亚都会尝试种点什么。当然,我们还可以举出我们很多人都在小区里种菜等例子。

撒种子,种东西,好像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标签,不管适不适合,都想种点东西,这只能说是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习惯,或者说是一种文化了。当然这种习惯是源于农业文明的。

2.土地信仰

还是先说例子,作者初次出国,奶奶把灶上的泥土给他带着,让他煮汤喝。东欧农业国家波兰也有类似风俗。

农业社会的人依赖于自己的土地,因此历来珍视泥土。我国古代君主称国家为江山社稷,其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这也是中国历来以农业立国的反映。

二)乡土性的表现二:基层社会的不流动性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说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性也好,不流动性也好,都需要辩证地去看,不能一味地去说这样很“土”,太传统等等。关于这方面内容,作者还要在书的后面部分和读者仔细谈一谈这个,而在谈不流动性时,作者顺便谈了一下中国为什么有这种不流动性,它是有历史原因的。

1.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不同文化对比】

在这一部分的开端,作者就提出三种人,那就是“游牧的人”、“做工业的人”和“种地的人”。

游牧民族

人类的祖先曾经是以游牧为主的,打现成的野兽来吃,后来的游牧民族在“牧”的基础上多了一个“游”字,可以猜测他们曾经历了一个饭吃不饱,从而拓展自己生活圈子的过程。

当他们发现周围的农业民族有现成粮食可以抢的时候,就俨然成了强盗。因为他们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的特点,无法沉淀自己民族的文化,也无法发展为高等的文明。曾经不可一世的匈奴与秦汉斗争了那么长时间,虽然他们一时力量很强,但是农业民族凭自己的坚韧都把他们击退了。蒙古族虽然一时成为元朝统治者,最后也因为没有守成的文化,而无法维持庞大国家的治理,从而消失在历史的烟尘当中了。

农耕民族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民族,但话说回来古代绝大多数都是以农业为主啊!但这里边还有个比例问题,我国是农业比例非常大,而且绝大多数朝代都是重农抑商的,在这一点上我们是有一贯性的。

因此,我们中国人对土地的黏性是很重的。作者就举了一个例子,在河北的张家口张北县,有很多游牧民族留下的痕迹。但是,当作者问及那里的语言有没有受到蒙古话的影响时,他的朋友摇了摇头,答案是没有受到影响。

三)乡土性的表现三:基层社会是熟人社会

在上一部分的结尾处,我们谈到了以集团为单位,或者说以村落为单位的组织是孤立和隔膜的。整个中国的大的区域,是由不同的小的村落或村寨组合而成的,因为他们都是从农业社会的文化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所以必然有一些共通性,也就是这样“生于斯,长于斯”的环境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个“熟悉”的社会。小的村落如此,大的国家也是如此。

1.社会的两种基本形态

这一部分我们要说整个社会了。作者在这里提到,社会学范畴里有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是礼俗社会,一种是法理社会。这两个概念是本课最重要的两个概念。

2.礼俗社会是熟悉人的社会

因为大家都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所以大家都是熟悉的,因此中国是一个熟悉人的社会。

他们对物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搬家,就知道快下雨了,忙着去开沟。一个家庭,有着血缘关系的几个家庭是熟悉的,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熟悉的,这样也就组成了从小到大的熟悉人社会。

匿名回答于2021-10-05 03:49:37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