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就是出自护送和氏璧回赵国的故事。讲述的是蔺相如护送和氏璧平安回到赵国。战国时候十七,赵国得到了一块精美的和氏璧,秦王知晓后,想用十五座城换来更换和氏璧。
赵王就命令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了秦国,他胆大心细,智斗秦王,最后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匿名回答于2021-09-24 02:10:01
蔺相如护送和氏璧。赵惠文王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81年,秦国向赵国索要“和氏璧”。作为赵国大臣,蔺相如奉命携璧入秦,经过一番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代,赵国得到了世间举世无双的珍宝和氏璧,秦昭王非常想要得到它,自恃国力强大,扬言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璧。赵王不敢得罪秦国,又担心秦国根本不会兑现诺言,不敢答应,于是派蔺相如带着璧去换城。相如到秦国献了璧,见秦王没有诚意,不肯交出城池,就凭借聪明才智设法把璧弄回,派人送回赵国。
匿名回答于2021-09-24 02:08:06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赵惠文王时,蔺相如携“和氏璧”出使秦国,后完璧归赵。其后蔺相如随赵王与秦昭王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相会,他怒斥欲羞辱赵王的秦昭王,令赵王安然而退。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后,廉颇不服挑衅,却因蔺相如的大度而与之相交。[1]赵孝成王时,蔺相如逝世。
匿名回答于2021-09-24 02:08:21
是蔺相如护送和氏璧。
赵惠文王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81年,秦国向赵国索要“和氏璧”。作为赵国大臣,蔺相如奉命携璧入秦,经过一番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创作的《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篇,本篇为合传,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并记述了赵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迹。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布衣之交、负荆请罪、刎颈之交、怒发冲冠等成语均出自本篇。
蔺相如立功后,受到了加封,而廉颇却居功自恃,不服蔺相如,并扬言要羞辱他。蔺相如始终跟廉颇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可乘之机,对于廉颇的挑衅总是回避忍让,以国家利益为重。后来,廉颇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匿名回答于2021-09-24 02:08:32
护送和氏璧回赵国的人是赵国丞相蔺相如。
当年赵国得到和氏璧后,秦王想占为己有,便假装要用15座城池来换。赵国丞相蔺相如害怕秦国耍诈,便亲自带和氏璧去觐见秦王。当他发现秦王只是想空手套白狼后,便在秦国宫廷据理力争,表明秦国要是强夺的话,他就与和氏璧一起撞到柱子上。秦王怕和氏璧真被蔺相如给毁了,便说考虑考虑。结果当天晚上,蔺相如就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秦王也无可奈何。
匿名回答于2021-09-24 02:08:45
护送和氏璧回战国的人是蔺相如。
蔺相如是赵国的一个英雄,他作为一名大臣,为了能够保住和氏璧,从容游走在生死之间,其气魄和胆识都是为人所钦佩的。蔺相如在千百年来都是能臣的优秀代表之一,他能够在三年内,从一个门客晋升为上卿,足以证明其能力和过人的本领。
蔺相如是个有勇有谋的勇士,他出身贫寒,在一个极其重视出身的社会里,蔺相如是不可能有机会崭露头角的,偏偏这时代的号角一吹响,蔺相如就像响应号召般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蔺相如能够出现在赵惠文王的面前,还要多亏缪贤的举荐。这一切都要从那块“和氏璧”说起,秦国听说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也是就给赵国来信,说秦国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这块玉,赵国君臣上下商议,给了秦国未必会割让城池,不给又怕秦军攻打。给不给都是很麻烦的事情,这个时候,缪贤大胆进言,建议赵惠文王让他的门客蔺相如试试,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赵惠文王在朝堂之上接见了蔺相如。
匿名回答于2021-09-24 02:08:50
是蔺相如。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当面斥责秦王不守信用,枉为君主,之后完璧归赵。
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惠文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匿名回答于2022-02-08 03: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