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1854-1923年),原名张和,字少轩、绍轩,号松寿老人,江西奉新县赤田村人。清末民初将领,中国近代北洋军阀势力之一,官至江南提督(署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张勋早年参加过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1895年在袁世凯部下编练新军。1899年参与镇压义和团运动。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为慈禧和光绪帝护驾,得到慈禧信任,战后得到慈禧重用,故对清政府忠心耿耿。
1911年,因积极镇压辛亥起义军,被升为署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1912年,民国建立后,张勋所部被改编,但仍忠于清室,刻意不剪发辫,故其被称为“辫帅”,其部被称为“辫子军”。1913年帮助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被任命为江苏都督,但因其部队在南京城内大肆洗劫,引起日、英、美等国公使不满,故被袁世凯调至徐州。
在袁世凯称帝后,张勋欲借此而拥戴清室复辟,未果。1917年,张勋发动政变,拥戴溥仪复辟。但很快被段祺瑞等人讨伐而失败,张勋避居天津租界。1918年张勋获得北洋政府特赦。1923年病逝于天津,其终生忠于清政府,拒绝剪辫,溥仪赐其谥号“忠武”。
1917年5月下旬,当黎、段因解散国会问题争执不下时,段祺瑞策划武力推翻黎元洪并解散国会,黎元洪得到消息,先下令免去段祺瑞的国务院总理。张勋乘机提出“非复辟不可”的主张。6月7日,率“辫军”北上。黎元洪被迫下令解散国会。14日,到达北京。
1917年6月30日,潜入清宫,决定当晚发动复辟。1917年7月1日凌晨1时,穿上蓝纱袍、黄马褂,戴上红顶花瓴,率领刘廷琛、康有为、陈毅、沈曾植、王士珍、江朝宗及几位辫子军统领共50余人,乘车进宫。3时许,废帝溥仪在养心殿召见他。张率领诸人,溥仪行三拜九叩礼。
同日,溥仪发布“即位诏”,称“共和解体,补救已穷”,宣告亲临朝政,收回大权。他公布9项施政方针,一连下了8道“上谕”,大举封官授爵,恢复清朝旧制。参加复辟的重要分子,均被授以尚书、阁丞、侍郎等要职,康有为任弼德院副院长,张勋为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并被封为忠勇亲王。张勋还通电各省,宣布已“奏请皇上复辟”,要求各省应即“遵用正朔,悬挂龙旗”,史称“张勋复辟”。12日,为皖系军阀段祺瑞的“讨逆军”所击败,逃入荷兰使馆,溥仪退位,被通缉,继逃到天津德租界地区。
匿名回答于2021-08-31 22:42:36
1917年6月14日,张勋率领5000辫子军入京,借口是“调停”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的矛盾。谁知张勋一入北京城,立即发表通电召集满清遗老进京,并于7月1日宣布溥仪复辟,即“张勋复辟”。
7月12日,段祺瑞率领“讨逆军”进攻北京城,辫子军战败,张勋逃入荷兰使馆,12天的复辟闹剧瞬间破产,张勋复辟很快就落败。
匿名回答于2021-09-01 00:54:53
张勋
1917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辫子兵",借"调停"为名,于6月14日进北京。入京后,张勋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
1917年6月30日,张勋在清宫召开'御前会议',并于7月1日撵走黎元洪,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改称此年为'宣统九年',通电全国改挂龙旗。
溥仪登基后召致全国反对,1917年7月12日,段祺瑞组成讨逆军讨伐,'辫子军'战败,张勋逃入东交民巷荷兰使馆。溥仪再次宣告退位,复辟仅12天破产。
匿名回答于2021-09-01 01:06:07
1917年6月,原清朝江南提督张勋率领“辫子军”北上,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张勋.原是清朝的江南提督,统帅江防营驻扎南京。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军进攻南京,张勋负隅顽抗,战败后率溃兵据守徐州、兖州一带,继续与革命为敌。民国成立后,他和他的队伍顽固地留着发辫,表示仍然效忠于清廷,人们称这个怪模怪样的军阀为“辫帅”,他的队伍被称为“辫子军”。
匿名回答于2021-09-01 0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