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嫁制度的由来
正在甘肃兰州召开的“第二届中华伏羲研讨会”上,来自中国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们一致认为,伏羲是中国婚嫁、嫁娶制度的肇启者。
“制嫁娶”反映出人类从杂居群婚到对偶婚姻的深刻变革,标志着中国历史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这也是伏羲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重要原因。
伏羲的最大功绩之一就是“正姓氏、制嫁娶”,创立了男女对偶的婚配制度,最终使人类的体质和智力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在太昊伏羲氏时代,原始畜牧业迅速发展,九州大地和睦相处,一片太平景象,最让伏羲伤脑筋的是当时出生的婴儿中,常常出现畸形怪异现象。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伏羲发现,这与当时存在的男女群婚、乱婚现象有关。于是他在华夏九州开始了“制嫁娶”,实行男女对偶制。他先定姓氏,以防止乱婚和近婚,又首创中国最古老的风姓,并以所养动物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职为姓,使中华姓氏自此起源,绵延至今,实现了中华民族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跨越。
匿名回答于2021-07-27 09:43:28
婚姻制度起源于父权社会,男人一辈子处外出耕耘所收集的财富不能流于外人田,所以他们会要求女人必须只跟他一个人,这样就能确保孩子是他的后代,他死之后由孩子来继承的毕生的财富,于是慢慢演变出来婚姻这一制度,
女娲造婚姻制度,让青年男女自由交流,选择爱人,而婚姻未育的人也常常赶来参加。
匿名回答于2021-07-27 12:57:20
婚姻制度与人类的繁衍是息息相关的,随着一个文明的孕育与发展,婚姻制度从开始诞生到逐步完善,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时间。我们翻阅古籍便可发现,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诞生出了一套完善的婚姻礼节,据《仪礼·士昏礼》所言,举行婚礼有以下六步: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我们今天便来谈谈婚姻制度的形成。
母系氏族与辈行婚
在远古时期,男女之间的交往是没有任何限制的,此时的情况是“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因为生育自己的母亲可以明确的知道,但与母亲发生关系的男子太多,父亲是谁实在难以考究。比如我们看《史记》上的记载就可以知道,商与周的祖先,都是因为母亲有奇遇而诞生:“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这就是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最好的例子,而简狄与姜原却都被说成帝喾的妃子,这其实只是个借口罢了。
在这个时代,人们或许没有婚姻这个概念。换而言之,即在男女分工合作的集体生活中,下一代是由集体抚养的,这大概便就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道理。我们可以试看先秦时期井田制,因为生产力低下而必须集体耕种;但等到铁制农具兴起使得生产力提高,个体有了独立的能力,井田制亦随之瓦解。邃古的情形或许就像是井田制一样,整个氏族在一起生活劳作,他们没有家庭这个概念,整个部落一起抚养下一代。
匿名回答于2021-07-27 13:5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