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名:张良子房 (姓张,名良,字子房)秦末的著名反秦谋士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姓姬氏。其祖父姬开地,相韩昭侯、 宣惠王、襄哀王;其父姬平,相王、悼惠王。这是一个五朝元老的 贵族家庭。悼惠王二十三年,姬平去世;又二十年后,秦灭韩。当时 子房还很年轻,没有来得及做韩国的官,但国破家亡却让他尝到了切 肤之痛,于是不惜倾家荡产而谋求刺客,以灭暴秦,报家国之仇。后 来,他终于访得一位力士,认为可堪重托,便铸铁为椎,重一百二十 斤,趁始皇东巡之际,让那位力士潜伏道旁,待始皇车队驶过,力士 借风沙作掩护,奋力抛出铁椎,却误中了副车,没有成功。秦始皇帝 狡猾得很,他乘坐的那辆金根车,有八十一辆副车作掩护,使刺客难 以辨明目标,力士手中的铁椎虽然厉害,竟未伤始皇一根毫毛,有惊 无险。始皇下令全国搜捕了十天,却也没有抓到力士和子房。子房逃 亡隐匿于下邳(今江苏邳州市),更名改姓,大约从那时才姓起“张” 来。 这是于史有载的张良第一个惊天动地的行动,可与荆轲刺秦相伯 仲。但张良不像荆轲那样被他人雇作杀手,而是怀着家国之恨向始皇 复仇,可谓事出有因,正如毛泽东的那句名言,“世界上决没有无缘 无故的恨”,如果把张良的故事编成影视剧,应该比荆轲刺秦更合乎 情理,也更好看。当然,张良毕竟是个文人,没有足够的武功和膂力, 耍不了一百二十斤的大铁椎,所以才假手于那个没有留下姓名的力士。 由此,似也可以印证他“妇人好女”的相貌。 此番刺秦未果,张良闲游于下邳沂水桥头,遇见了他后来终生不 忘的恩师黄石公。老人故意把鞋子扔在桥下,谓张良:“孺子,下取 履!”张良竟然忍受了这种倚老卖老的傲慢,下桥为老人取了鞋子, 且为老人“长跪履之”。经过几番考验,老人赐张良《太公兵法》, 使之成大器。苏轼《留侯论》曰:“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 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 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猝)而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 其所挟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极赞张良之勇。苏轼认为黄石公并 非鬼神,而是秦末“隐君子”,“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 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此说极有见地。 苏轼并且极而言之,认为楚汉相争,刘胜而项败,关键在于“能忍与 不能忍之间”,而刘邦的“忍”,则得之于张良的指导。 在刘邦漫长的政治、军事生涯中,张良确是一位卓越的参谋,多 次在关键时刻出了关键的主意。刘邦攻下咸阳之后,入秦宫,“宫室 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之,不听,而张良 以民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导之,使刘邦还军霸上。 鸿门宴前夕,张良以公关手段联络了项伯作内应,又在宴会当中紧迫 之际代献白璧玉斗,掩护刘邦脱逃。项羽围荥阳,刘邦听信郦食其之 计,“复立六国后世,……楚必敛衽而朝。”张良八数其弊,及时阻 止,不然将坏了大事。凡此种种,皆非大智大勇者不可为。假设没有 张良,刘邦也许早就全军覆没。 如果说,张良早年博浪刺秦以至后来参加农民起义都是为了报亡 国之仇,那么在秦亡之后,这个仇已经报了,他却仍然不肯罢休,继 续辅佐刘邦与项羽对垒,“为韩报仇”的原始动机就难以说得通了。 尤其在劝阻刘邦立六国之后时,张良竟然说:“今复六国,立韩、魏、 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其主,从其亲戚,反(返)其故旧坟 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他所反对者,其故国韩首当其冲,这说明 张良的思想早已突破“复仇”的局限,而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了。 刘邦灭楚,大业成就,张良功高盖世,但他却从未为刘邦领兵打 仗,“常为策划臣,时时随汉王。”据说是因为“张良多病”。刘邦 对他是极其器重的。汉六年正月,本欲封张良为齐侯,食邑三万户。 而张良固辞:“臣愿封留足矣,不当三万户。”于是为留侯。刘邦左 右大臣皆山东人,主张都雒阳,只有张良支持刘敬之说,极言关中之 利,力主都关中。随刘邦入关之后,天下大定,张良便称病杜门不出, 学导引辟谷之法,练起气功来了。晚年更“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 游耳。”他的这些行为,都是常人所不可思议的。张良“状貌如妇人 好女”,体格当然不似樊哙、周勃那样强健,因此在战争年代不可能 扮演冲锋陷阵的角色,这很容易理解。但功成名就之后主动称病退居 二线,恐怕就不只是出于健康原因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 走狗烹”才是他真实思想的表露。一个极富进取精神的战略家,晚年 却唯恐功高震主,变得消极谨慎,虽然避免了个人的悲剧,却本身就 是历史的悲剧。 张良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大开大阖,先是知难而上,奋发进 取,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地体现人生价值;而后知其 不可为而不为,激流勇退,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都是非凡智慧的表 现。他没有君临天下的野心,所以才有进退自如的明智。他早已参透 了功名利禄,却又不肯清静无为地虚度此生,着着实实轰轰烈烈地大 干了一番事业,这只能解释为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使然。时代造就 了张子房,在秦末汉初风起云涌的天空,他像一颗流星,发射出耀眼 的光芒,然后自己燃烧了自己,在灿烂河汉中消失了。 张子房,一位“状貌如妇人好女”的奇男子,一位兼具阳刚阴柔 之美的伟丈夫。
匿名回答于2019-06-07 00:50:11
就是张良啊,张良字子房。
张良(?—前186年),字子房,一说颍川城父(今河南郏县)人,另一说沛郡(今安徽亳州)人。[125]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1]
张良先辈在韩国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2]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汉高后二年(前186年)去世,谥号文成。汉高祖刘邦曾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匿名回答于2021-11-03 02:20:27
张良张子房
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兵反秦。
紧接着,各地反秦武装风起云涌。矢志抗秦的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后因自感身单势孤,难以立足,只好率众往投景驹(自立为楚假王的农民军领袖),途中正好遇上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两人相见如故,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并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于是,张良果断地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跟从刘邦。作为士人,深通韬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谋略的前提则是要有善于纳谏的明主。这次不期而遇,
张良“转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纷纭复杂的形势中,具有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聪明才智也有机会得以充分发挥。
匿名回答于2021-11-03 03: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