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水稻增产、高产最主要的因素有哪几方面?

水稻三超技术即“优质超级稻、宽行超稀植、安全超高产”的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新技术。采用该项技术,可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产水平和品质,降低成本,进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对水稻生产的持续发展和质量效益型生态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采用优质超级稻品种

为了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品种选用株型紧凑、抗逆性强、叶挺举、比叶重大、丰产性突出并品质优良的品种。今年五常市选用的水稻品种主要以五优稻一号为主,该品种生育期138~14天左右,平均株高1.05m左右,穴有效分蘖平均25~26株,株型收敛,叶片挺举。该品种最大特点是米质好,适品性强。另外,可选用稻花香2号、松粳6号、五优稻C等优质高产品种。

二、巧夺积温,延长秧龄,培育壮秧

五常市属北方记寒稻作区。年平均活动积温2500~2700℃无霜期只有135~140天左右。水稻的产量与熟期一般呈正相关,高产优质品种均为晚熟品种,早熟品种一般情况下很难取得高产。然而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水稻品种性有限,这些限制产量的重要因素一般人为很难改变,只有采取相应措施,创造也适合高产品种发育条件才能达到水稻品质、产量再提高的目的。采用适时早育苗方法,巧夺积温,延长秧龄,培育壮苗的积极有效措施。一般要求3月中下旬开始扣棚,4月上中旬开始育苗,有条件的农产可采用两面三刀段育苗或一段超早育苗。两段育苗从3月上旬开始扣棚,3月中旬开始育苗,一段超早育苗3月中旬开始扣棚,3月下旬开始育苗,育苗时床土地化冻要达到15~20cm为宜,床土化冻后低于10cm播种后出苗慢,出苗不齐,出苗后生长缓慢、细弱,易得立枯病。采用早扣棚、早育苗技术,水稻苗在棚内比常规育苗提早7~10天,棚内积温增加70~100℃,采取一段早育苗,比常规提早25~30天,棚内积温可增加250~300℃。

降低水稻秧苗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播种量大,由于播种量大,水稻生长空间相对减少,植株间耳相争夺光照、养分、空气、水分,秧龄越长影响越严重,最后导致弱苗、病苗、老化苗,插秧后返青慢、分蘖晚、分蘖少,严重影响水稻品质和产量,为了避免此现象发生,水稻育苗要控制播量,普通超早育苗播种量不超过0.3kg/平方米,一段超早育苗播量不超过0.2kg/平方米,两段育苗的第二阶段4平方厘米不可缺少一株基本苗。通过控制播量,提高秧苗素质,普通旱育苗3~5苗,叶龄3.0~3.5片,苗高12~14cm,根数9~10条,百株干重13g以上,带蘖率30%以上:一段超早育苗苗龄40~50天,叶龄4.5~5.0片,株高15~17cm,根数15~17条以上,百株干重25g以上,带蘖率90~150%以上;两段育苗秧龄55~60天,叶龄5.5~6.0片,苗高20cm左右,根数23~27条左右,百株干重30g以上,带蘖率150~200%以上,实现壮苗移栽。

三、宽行超稀植

为了塑造水稻高产群体,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缓解水稻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最大程度上发挥边际效应,提高成穗率、结实率及增强植株抗性,克服重病、早衰、倒伏,达到养根保叶活杆成熟,实现理想超高产指标。三超栽培在培育壮苗基础上,全部采用超稀植,插秧规格以33.3×20.0cm、36.3×20.0cm、(39.6+30.0)×20.0cm为主,栽培水平较高的农户可采用40×20.0cm、43.3×16.7cm,每穴插2~3株基本苗,两段育苗、一段超早育苗以及实现壮苗多蘖的农产,每穴插1~2株基本苗,钵体盘鱼苗每钵眼播1~2粒芽种,每穴插一钵眼苗。

四、农化两肥结合,配方施肥

水稻宽行配套超高产栽培技术中,需要创造能促使水稻稳健生长的土壤环境。为此,三超栽培技术要条作农肥、化肥结合的配方施肥方法,在施优质农肥1.5立方米/667平方米基础上,化肥全部采用优质水稻专用肥。一般施N120~150kg/公顷,N、P、K微肥配制使用,N、P、K比例4∶2∶1,并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农肥、底化肥全部以全层肥施入,N、K的50%及P的全部于翻地前均匀施入,余下50%N于有效分蘖末期及孕穗期各施20~30%,K的50%于孕穗期施入。

五、采用生产A级绿色食品水稻植保技术

为了达到优质、高产、高效,实现三超栽培目标,采用三超技术的农产必须采用生产A级绿色水稻植保新技术。统一应用绿色食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方法,禁止使用甲拌磷、氧化乐果、稻瘟净、异稻痘净、克瘟散等绿色食品禁用农药。浸种统一使用施保克,除草剂统一使用赛龙、水灵、农得时、草克星、威农、金秋等。杀虫剂可采用锐劲特、敌敌畏、杀虫双撒滴剂等,确保质量达标。

六、节水栽培

为了达到增产增效目的,三超技术采用水稻节水栽培技术。通过全旱整地,在秋、春翻地墓础上,实行早耙整平,边泡田、边刮平、边插秧及生育期内采用浅、湿、干间歇灌溉方法,提高土壤通透性,提高水温养根保,活秆成熟,达到提高米质和产量的作用。




匿名回答于2019-07-04 05:15:16


我觉得这个问题都是农民所关心的,包括我家也是,水稻增产的原因有很多,从选择种子开始,到撒种,幼苗,移栽,长穗,到水稻长好,都离不开农民的细心培育,不管哪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产量的,还有跟田里面的土质也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要定期的给水稻放水,施肥,打药,除草。到最后呢我想说一句,粮食来之不易,请大家节约粮食,我家也是农民,我懂得其中的苦和累,付出很多心血跟汗水才有吃到嘴里的大米




匿名回答于2019-07-04 06:16:35


1、选高产的种子

2、种植时每颗间隔50-60公分

3、人工除两次草,再撒肥料

4、收割前田里要保持足够的水

匿名回答于2019-07-04 07:20:15


水稻的产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效分蘖的多少和有效穗结实率的高低,一般有效分蘖多,有效穗结实率高,则产量高,反之,则产量低。要提高有效分蘖和结实率,需要综合管理,每个阶段都不可掉以轻心。水稻从苗期、分蘖期、抽穗阶段,需要补充磷锌等元素,补磷,促进根系发达,利于返青分蘖;补锌,减少坐蔸、提苗、促进花芽分化。建议水稻苗期、封行期、破口期持续喷施微补苗力,促根提苗,利于分蘖,提高有效穗数。同时每季水稻追肥加入微补倍力,补充钙镁锌磷硼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利于提苗壮长势,促进水稻分蘖多、提高籽粒饱满度和千粒重,进而提高亩产。




匿名回答于2019-07-04 08:40:15


水稻在我国的粮食作物中占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增加水稻的产值十分重要。要实现这一目标,一定要从细节管理入手,认真管理,从品种选择、整地、育苗、水肥供应、精细播种等方面,只有细节管理到位,才是水稻增产的先决条件,本文论述了水稻增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以促进水稻增产,望为水稻增产提供参考。

一、水稻增产的影响因素

1.穗数不足

  (1)手栽稻。基本苗不足、秧苗期带蘖少、移栽时株距过大;栽后分蘖期间深水管理,分蘖发生迟而少;搁田迟且较重,小分蘖死亡多。

  (2)机插稻。育秧时板面不平、播种不匀、种子成苗率低导致秧苗在秧盘内分布不均匀;播种密度过高,秧龄弹性小,超秧龄移栽,盘土过少,秧苗栽后植伤重,活棵率低;栽前控水促根不够,起盘时秧盘松散脱落等原因造成移栽后每穴苗数少。移栽时土壤沉实时间不够造成深栽;水层过大造成漂秧;栽后水层大,分蘖发生迟而少;搁田较重,小分蘖死亡多。

  (3)抛秧稻。育秧时播种不匀、一次浇浆种子成苗率低导致秧苗在秧盘内分布不均匀;抛栽前控水促根不够,秧盘湿度过大,起盘时秧根泥球松散脱落及抛栽时田面水层过大等原因造成漂秧;抛栽后分蘖期间一直保持水层,水温低,根系生长不良,分蘖发生少;搁田较重,小分蘖死亡多。

  2.施肥不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肥用量不足,分蘖肥用量大;穗肥施用量小甚至不施肥,导致穗形小、粒数少、粒重低;重施氮肥,忽视磷钾肥施用。

  3.管水不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分蘖期间深水层管理,未能适时露田;搁田时间迟,搁田重,影响幼穗发育;灌浆期间断水过早,植株早衰,籽粒充实不够,结实率下降,粒重下降。

  4.病虫草害防治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能适时防治,一般是参照其他人或凭经验防治;不能选准药剂,调伍搭配时随意加大药量;对水量过少或过多,导致喷洒不均匀或药剂浓度过低,防治效果不佳。

二、水稻栽培增产技术要点

  1.品种选用。选用生育期适宜、分蘖性好、优质多抗、高产的粳稻品种。

  2.苗床处理。水稻栽培普遍的方式是育苗移栽。育苗首先要进行苗床的整理,先把所选好的育苗地进行翻整,使苗床的土壤疏松,然后进行培肥,土层整理好后,可以做床,苗床根据需要可大可小,可根据地势做成方形或是长方形。苗床整理好后,要用清水浇透,并喷施一些消毒剂对苗床土壤进行消毒处理,防止育出的苗染病。

  3.种子处理。晒种:播种育苗前,要把选好的种子进行晒种,选晴天阳光充足的天气,把稻种放在阳光下晒1~2天,经过晒种可以让种子中的水分降下来,达到充分干燥的目的,对于提高发芽率和增强芽势有很好的促进,晒种时要不断的进行翻动,保证受光均匀。

  选种:晒好的种子要经过一次精选,选出更加优良的种子。方法是用盐水选种,按50公斤水加7.5公斤盐的比例调制盐水,因为盐水的浮力较大,所以一些伤、病、虫咬、不成熟的种子会浮在水上面,这样保证沉在水中的都是好种。

  4.适时播种。播种时间因不同地区的温度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别,不宜过早,也不宜过晚,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初比较适宜,如果有条件可以采取大棚的方式育苗,对于壮苗壮秧十分有利,如果不需摧芽就可以直接播干种,将稻种分成与苗床厢数相等的份数后,每厢播一份稻种,注意播均匀。播种结束后及时用细土盖种盖膜,防止遇晴天苗床水分蒸发快出苗迟和出苗不整齐。

  5.大田管理

  (1)整地。适合免耕的田块就不再需要耕整了,在移栽前的一周时间,先在田块上喷施除草剂,然后再进行灌水施足肥料,晒水几天就可以直接插秧移栽了。对于不宜免耕的田块,要先进行翻耕,在翻耕的同时施足农家肥,经翻耕后,土壤的疏松程度会大有改善,然后再均匀撒施化肥,再进行镇压细耙,这样会保持土层的沉实和化肥的均匀掺和,有利于肥料均衡供水稻吸收利用。

  (2)插秧。插秧期:根据秧苗的种类,安全抽穗期,气象资料确定最佳插秧时期。浅水插秧(水深1~2厘米),抛秧的要选择天气晴稳后进行,田中水要放至高处现泥,防止水深漂秧,才有利秧苗迅速扎根。密度:根据品种、积温、土壤肥力、秧苗叶龄、秧苗素质确定插秧密度。总体原则:分蘖能力强,大穗的品种宜稀;分蘖力弱的品种宜密;肥田宜稀,瘦田宜密;叶龄大的宜稀;叶龄小的宜密;壮苗宜稀,弱苗宜密。插秧要求:深度2~3厘米,不窝根,不漂苗,不丢穴,穴准株匀。

  (3)水分管理。分蘖期浅水促蘖,有效分蘖终止期排水晒田,晒至田边开小裂口,下田脚不沾泥为止,孕穗期保持3厘米左右深的水层,稻穗低头散籽后田中管水干湿交替,保持稻根活力。

  (4)除草追肥。稻田杂草的生长对于水稻的生长影响较大,特别是水稻秧苗的生长初期,对于水分、阳光、养分的抢夺和杂草相比,都处于劣势,所以必须及时对稻田杂草进行去除,现在多采用除草剂除草,效果好,省工省力,但要注意使用的时间和方法。水稻的不同生长阶段对肥料的需要也不尽相同,要结合水稻不同时期的生长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施肥,以满足水稻的生长需要,促高产,夺丰收。

  (5)病虫害综合防治。水稻的病虫害很多,防治病虫害一定要采用各种手段来进行综合进行,从水稻自身的生长情况,可以通过科学控水、配方施肥、培育壮秧壮根,达到水稻自身生长的强势,提高抗病防病的能力。从外部防治来看,要密切观察,对于各种病虫害要及时发现,及早做出针对性的防治,通过生物、物理、化学等手段综合防治,达到防病防虫的目的,给水稻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匿名回答于2019-07-04 09:36:19


生长环境和气候再加种子。种子不好也不行,生长环境田地不肥沃也不行,到了一定时候要施肥除草什么的,天气不好也有影响收成

匿名回答于2019-07-05 01:17:02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