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署名。汉武帝始置。东汉中枢机关。因位于宫中的中台,故以台名,并有中台、台阁、台省等别称。
秦代于少府内设尚书,有令、丞。
汉成帝时,初置“尚书”员5人,开始分曹办事。
东汉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末年大权旁落于贵戚大臣,所以竭力把权力集中于君主,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以此制约三公。因而加重了尚书的职权。因尚书的官署在宫禁内而称为台阁,故有尚书台之称。
东汉尚书台组织有:尚书令一人,秩千石。若以公为之,则增秩二千石,仪礼亦加。尚书仆射一人,秩六百石。职署尚书事,尚书令不在,则代行处理公务。尚书左、右丞各一人,秩四百石,掌录文书期会,佐令、仆治事。
匿名回答于2021-05-22 00:40:37
魏国写圣旨的是中书省,秦汉的则是尚书,唐宋负责草拟皇帝圣旨的官员是翰林,明清的时候是内阁,清朝雍正起则是军机处。
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
匿名回答于2021-06-08 2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