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多说一点。
一步一步走到西天,求取真经,这是如来定下的规矩,也是唐三藏必修的经历。
看西游记,往往大多数对孙悟空印象深刻。
其实可以假象一下,一个天不怕地不怕,几乎谁都拿他无可奈何的人,经历81难根本不算什么,甚至从不可能产生畏惧。
而唐三藏作为一个凡夫俗子,每一难都可能丢掉性命,他走的每一步都要比三个徒弟来的困难。
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有过小河都有可能丧生。而孙悟空就像一个游泳健将,他甚至不会把这当回事!
其实,论自我修行,跟挑战来说,唐三藏可谓承受的更多。
匿名回答于2019-07-21 02:17:02
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不会珍惜。取回真经不是终点,还要读,还要理解和参悟,这可能是一辈子都做不完的事。没有经过取经对一个人心志的磨练,取回了真经有什么用?
匿名回答于2019-07-21 07:40:21
《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为什么不能腾云驾雾,而非要一步一步走去,其实只是作者的写作安排,然而聪明的作者不会那么直接说出来,他在书中巧妙地给予读者几个方面答案,综合起来如下--
其一、《西游记》第22回“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里面给出了最直接的原因:神仙们“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度红尘。”也就是说唐生当时是肉骨凡胎,对神仙来说,比泰山还重,谁驾云也驮不动唐生。而且也通过孙悟空之口直接说出如果唐生不亲自去西天,如来不会传真经给其他三人。
行者道:“像这泼魔毒怪,使摄法,弄风头,却是拉拉扯扯,就地而行,不能带到空中。像那样的法儿,老孙也会使会弄。还有那隐身法,缩地法,老孙件件皆知。”“但只是师父要穷历异邦,不能豰超脱苦海,所以寸步难行也。我和你做得个拥护,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这些苦恼,也取不得经来,就是有能先去见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经善与你我。”
这点就直接决定了西天取经必须一步一步走去或骑马过去。
其二、腾云驾雾去取经与作者写作本意明显不合,当然作者的这样写作设定是通过如来之口说出来的--佛祖如来要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方能到得西天求经。
如来对众言曰:“我观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东胜神洲者,敬天礼地,心爽气平;北巨芦洲者,虽好杀生,只因糊口,性拙情疏,无多作践;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谁肯去走一遭来?”
其三、如果如来派人送真经去东土,在当时道教的地盘应该不会有人相信,轻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即使相信了也不会去珍惜,当然这也只是作者的另一个写作设定,何况如果很容易就得到真经了,那还有什么故事好写?不是几句话就说完了吗?
其四、作者通过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架构,让佛祖组织的送经营销活动取得非常大的成功。
作者在书中安排佛祖如来找得力弟子观音菩萨承办此次营销推广策划活动,于是观音菩萨直接简单地策划了唐太宗地府还魂之事,太宗还魂回来后就立马举办了水陆大会,宣传佛法,并且随后派遣唐僧去西天取经。唐僧师徒四人历尽艰险,走了十几年,行了十万八千里,成功取得真经回到东土大唐,三界六道无不知晓,于是佛教在道教的天下成功扎根并随后广泛传播开来。
匿名回答于2019-07-21 09:15:23
取得真经,就好比得到知识,百度百科已经有了很多题目的答案了,是不是就可以不要自己费脑筋去学习了?
得到真经,获取知识,其实就是一个跟知识互动,彼此了解的一个过程,没有这个过程,那那个知识就不能转化成你自身的知识了,自己无法真理解,那它不能被你真实用。
同理,你不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自己不去通关解难,而是直接腾云驾雾,那给你真经,你也理解不了真经的内涵,转化不了真正的“真经”。
这九九八十一难的每一难,都是自身在练经中必不可少的推理与感化,必不可少,由此及彼,层层深入,方能最终理解到这“真经”内涵。
匿名回答于2019-07-25 2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