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是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界对文学功能的认识同样悠久,而其中“教化”这一作用历来为人们所讨论。儿童文学作品也是通过阅读来获得审美启发的,同样会形成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然而关于儿童文学“教化”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当今学界对于儿童文学的“教化”作用,出现了相对两极的态度,一个是过度推崇,一个是极力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有失偏颇,过度推崇往往忽略了儿童本位,致力于说教,而极力排斥则是忽视了儿童文学“教化”作用有益之处。在两者交锋中也渐渐有人找到了平衡点,对儿童文学“教化”作用客观看待,合理运用其作用,推动了儿童文学的发展。
公元前1世纪的古印度寓言故事集《五卷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些寓言故事的首要意义是解释格言,故事本身成为了工具。世界上第一本儿童画册《世界图解》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完成,它打破了人们对于儿童的认识是“缩小了的成人”或“成人的预备”的固有观念,让人们意识到儿童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之后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白板说”,认为有趣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有趣的形式对儿童产生“教化”作用,这为儿童文学的推动起了巨大作用。但他还是无法跳脱出对童年负面的看法。他主张用理性去教育儿童,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化”意义偏向于实际功利的说教,卢梭在《爱弥儿》中则对儿童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要尊重儿童”,重视儿童心灵的能动性,但是矫枉过正的反对儿童文学作品中出现任何与“教化”相关的部分,只提倡自然心灵,后来成为儿童文学主要精彩元素的幻想在他的观点里也是因为会对儿童本来心灵产生影响而要杜绝掉,这种情形在浪漫主义文学盛行之后才有所好转。
中国的周作人等一批人率先受到西方先进儿童观影响,由周作人提出了儿童本位,揭露了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之下认为儿童是父母所有物这一误区。在郭沫若的观点中,儿童文学是在儿童本位之下进行文字运用的,而且与诗有着相近的品质,注重情感想象力的抒发,儿童文学“教化”作用是儿童文学审美力量的转变。
从上述对有关儿童文学“教化”作用研究现状的梳理与分析发现,儿童文学“教化”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人们对于儿童文学“教化”作用的态度由于儿童观念的转变产生的变化。对于儿童文学“教化”作用本身详细的方式与利弊的探讨深度都还有所欠缺,本文在这些方面进行探讨,更深入地研究儿童文学的“教化”作用,旨在对这一儿童文学功能有进一步认识,对儿童文学乃至儿童教育有所助益。
匿名回答于2021-07-19 06: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