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一群鲤鱼去浅滩,是怎么回事?

当春季油菜花盛开的时候,就到了鲤鱼开始抢滩进入浅水的时候,所以民间有三月三鲤鱼上河滩的说法,意思是此时浅水有水温好食物的优势

匿名回答于2021-02-10 11:57:58


夏天的夜晚,许多大鱼喜欢靠岸并不是为了玩耍,而是为了生存。具体我们分三个方面来解析一下:

01 氧气

虽然鱼生活在水中,但是它也离不开氧气,与陆地上的动物不同的是,陆地动物是直接从空气中获取氧气,而鱼类则是通过鳃获取溶在水中的氧气。而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一共有两个构成部分,一是水直接溶解接触的空气中的氧气,二是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弄清楚了这两点,我们就来看一下,为什么大鱼不是白天靠岸?首先,水的溶氧量并不固定,一般情况下在20℃的环境下,纯水的溶氧量为9毫克/升(ppm)。但是,毕竟野生环境下的水并不是纯水,所以溶氧量本身就低于9ppm。而构成这约9ppm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空气中的氧气,当夜晚来临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再加上环境温度较高,水中的氧气含量降低,对于大鱼来说就有些窒息了。而此时,由于渗透压的关系,浅水区的水溶氧量比深水区要高(溶氧量与水深成反比),这时岸边的浅水区就会吸引许多大鱼来呼吸。

也就是说白天由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在深水区的氧气含量比较的高,所以大鱼不需要去岸边。到了夜晚,深水区的氧气含量因为水生植物停止了光合作用变少,此时浅水区的溶氧量要比深水高,自然就会把大鱼吸引到了岸边,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大鱼都会来到浅水区,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只会在深水区的上层活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鱼翻塘”。


02 安全性

任何的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而所有的生存法则离不开“趋利避害”的本能,对于鱼类来说也是一样的。如果它们在白天就跑到浅水区去,显然增加了自己被捕杀的几率,而且许多以鱼类为食的鸟类、哺乳动物白天也喜欢在水边游荡,这无疑增加了自己暴露的风险。而到了晚上,天敌们大都休息了,视线又对捕鱼者不利,所以它们才会跑到岸边来畅快的呼吸。


03 食物和趋光性

在夏季的晚上,无论是湖泊还是小溪的岸边都会聚集大量的昆虫,这是因为许多昆虫都有趋光性,而在夜晚月亮的照射下,浅水区的透光性非常的好,反射光也比深水区要多。而此时,在水中的浮游生物,比如小虾、小蟹之类的也会因为趋光性来到浅水区聚集。这时,一些大鱼就会跟着食物们来到岸边,这些昆虫有的漂浮在水面上,有的贴着水面飞行,是非常有利于大鱼的捕食的。

当然,从淡水鱼类整体的习性上看,它们也是有一定的趋光性的,而许多捕鱼的就是利用了这一点用光线将鱼群吸引过来,然后一网打尽。


04 温度

一些个体比较大的淡水鱼类,大都是在水中的中下层生活的,它们在水的中下层活动,水温比较的稳定,但比上层要低,而鱼类都是变温动物,它们无法自己调节体温。因此,到了晚上相对比较安全时,它们也会上到浅层或者岸边这种温度较高的水域中,这就相当于蛇会出来晒太阳是一个道理。

匿名回答于2021-11-30 06:27:40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