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革的原因: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⑤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2)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
②采取措施(如屯田、减免租税、兴修水利等)恢复、发展经济。
③整顿政治,惩处贪官污吏(如后周世宗改革)。
④改革军制,严肃军纪。
⑤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
⑥吸收先进民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等。
(3)改革的根本目的:
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封建的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4)结果和作用
有的改革成功了,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等,这些改革增强了本国的经济、军事力量,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为实现其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但试图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尽管一度取得成效,但最终结果还是失败了,如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等。
(5)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②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
③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得到统治者或民众的支持。
④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⑤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
(6)对改革的认识: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
③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④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阻力的,但通过改革能革除弊端,促使社会的不断进步。
⑤封建统治者实行的改革,可能会使百姓得到一些实惠。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认识改革时一定要注意其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不同。
匿名回答于2021-08-12 01:18:53
法律更加人性化,实质是更好地加强中央集权。
规律是皇帝的权力越来越大,宰相最后变成了个秘书的角色。
本质:1、在经济上,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2、在政治上,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规律:都是从农业入手,改革范围较小,都必须取得皇帝信任。大多数也都是不得好死的结局
匿名回答于2021-08-12 0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