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
(1236—1283),男,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民族英雄。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
文天祥被押解到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有关诗句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____林则徐
4.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做鬼魂.____陆游<书愤>
5.国耻未雪,何由成名?____李白<独漉篇>
6.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____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7.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____陆游<夜泊水村>
8.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_____杜甫
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0.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1.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12.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13.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14.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15.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16.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
17.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18.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19.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0.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 周恩来
匿名回答于2021-07-10 08:25:12
1、屈原的强国梦
战国时代,秦齐楚燕韩赵魏秦,连年伐战。 那时的屈原,正当青年,为楚环王的左徒官。
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首先就是奖励农耕和征战,这是国家最基本的两个方面。屈原看出了只有提高了生产力和士兵的积极性,楚国才能迅速强大;在任用人才方面,屈原“尚才”、“尚贤”、“尚能”,只有国家的政治集团的组成是强大精干的,那么楚国国政就能处理得井井有条;
在体察民情方面,屈原认为国君应该设置一个方式专门用来听取民众的声音,贴近民生。其实还有朝中朋党的问题,屈原也做了相应的改革规定。
2、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是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他是武帝卫皇后的姐姐少儿和霍仲儒的非婚生子,其舅父卫青是抗击匈奴的名将。汉朝的大将军。元朔六年(前123),年仅18岁的霍去病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他率领800骑兵长途奔袭,斩获匈奴2000余人,战功冠于全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在元狩二年(前121),元狩四年(前119)与匈奴军的战斗中,霍去病显露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共斩俘匈奴10万余人。汉武帝很喜欢这个名将,曾下令给他建造府第,但霍去病却拒绝了。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名言,世世代代激励着后人。
元狩六年(前117),年仅24岁的霍去病猝然去世。武帝十分痛惜,在自己将来的陵墓茂陵旁边为他修建了一座状如祁连山的坟墓,用以表彰他抗击匈奴的卓著功绩。
3、郭子仪和李光弼团结为国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时的大将。当时,两人因为平时的一些误会,感情很不好。平时即使同桌吃饭,互相都懒得瞧上一眼,更别提说话了。后来安禄山造反,皇帝命令郭子仪做朔方(今宁夏一带)节度使,李光弼成为他的部下。当时的节度使大致相当于战区司令长官兼行政长官,权力极大。
李光弼这时有些担心,怕郭子仪公报私仇,借故杀他,他甚至想偷偷逃走。哪知郭子仪反向皇帝极力举荐他,结果皇帝就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同时,郭子仪还将自己部下的一万精兵分给了他,让他带兵东征。
郭子仪此举,让李光弼产生了更大的误会,心想郭子仪这次一定不会放过他了。于是他横下一条心来,找到郭子仪说:“今后不管怎么处置我,我都不抱怨,只图不连累妻小。”
郭子仪听后,很是诧异,忙离开座位,抱住李光弼,眼含热泪说:“国家危急,我们应该同心协力,不能再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了。”李光弼见郭子仪心胸如此坦荡,便带队请战。此后,将帅一心,在平判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匿名回答于2021-07-14 04: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