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曾国藩治兵译文?

将 材


带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治兵之才,不外公、明、勤。不公不明,则兵不悦服;不勤,则营务巨细,皆废弛不治,故第一要务在此。不怕死,则临阵当先,士卒乃可效命,故次之。为名利而出者,保举稍迟则怨,稍不如意则怨,与同辈争薪水,与士卒争毫厘,故又次之。身体羸弱者,过劳则病,精神短乏者,久用则散,故又次之。四者似过于求备,而苟阙其一,则万不可以带兵,故吾谓带兵之人,须智深勇沉之士,文经武纬之才。数月以来,梦想以求之,焚香以祷之,盖无须臾或忘诸怀。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


带兵之道,勤、恕、廉、明,缺一不可。


古来名将,得士卒之心,盖有在于钱财之外者。后世将弁,专恃粮重饷优,为牢笼兵心之具,其本为已浅矣。是以金多则奋勇蚁附,利尽则冷落兽散。

军中须得好统领营官。统领营官须得真心实肠,是第一义。算路程之远近,算粮仗之缺乏,算彼己之强弱,是第二义。二者微有把握。此外良法虽多,调度虽善,有效有不效,尽人事以听天而已。

璞山之志,久不乐为吾用,且观其过自矜许,亦似宜于剿土匪而不宜于当大敌。

拣选将材,必求智略深远之人,又须号令严明,能耐劳苦。三者兼全,乃为上选。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息,既要精到,又要简捷。

俭以养廉,直而能忍。

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治事不外四端:曰经分、纶合、详思、约守。


用 人


今日所当讲求,尤在用人一端。人材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人材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

窃疑古人论将,神明变幻,不可方物,几于百长并集,一短难容,恐亦史册追崇之词,初非预定之品。要以衡材不拘一格,论事不可苛细,无因寸朽而弃连抱,无因数罟以失巨鳞,斯先哲之恒言,虽愚蒙而可勉。

求人之道,须以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其一而可及其余。大抵人材约有两种,一种官气较多,一种乡气较多。官气较多者,好讲资格,好问样子,办事无惊世骇俗之象,言语无此妨彼碍之弊。其失也,奄奄无气,凡遇一事,但凭书办家人之口说出,凭文书写出,不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其不能苦下身段,去事上体察一番。乡气多者,好逞才能,好出新样,行事则知己不知人,言语则顾前不顾后。其失也,一事未成,物议先腾。两者之失,厥咎惟均。人非大贤,亦断难出此两失之外。吾欲以劳苦忍辱四字教人,故且戒官气,而姑用乡气之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口到眼到者。赵广汉好用新进少年,刘晏好用士人理财,窃愿师之。

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此其可为浩叹也!专从危难之际,默察朴拙之人,则几矣。人才非困厄则不能激,非危心深虑则不能达。

匿名回答于2021-02-05 20:01:52


【原文】

用兵者必先自治,而后制敌。《得胜歌》中言自治者十之九。足下与都司彭君率此军以出,纵使攻不遽克,名不遽立,亦自无妨,要当尽心力以求合于歌中之所云者。不然,日日但求胜敌,我之可以取胜者果安在乎?孙子以攻城为下策。攻城不破,非战之罪也。吾之所望者,但望贼匪来扑。野战交锋之时,我军进退严明,确有不可摇撼之象,则此枝渐成劲旅。此吾之所期望而慰幸者也。望与六琴兄切实讲求,时时以浪战为戒。

【译文】

军队的指挥者一定要先治理自己的军队,然后才能战胜敌人。《得胜歌》中有十分之九都是讲怎样治理自己军队的。你与都司彭鹏都可率领军队出发作战,纵使攻城不能立即取胜,名声不能立即显扬,这也没有妨碍,一定要尽最大力量来争取按照《得胜歌》中所说的那样治理自己的军队。不然,每天只是希求战胜敌人,我们取胜了就一定安全了吗?孙武把攻城作为下策。攻不破敌人的城防,不是交战的罪过。我所期望的只是让贼匪们来进攻。在旷野中交战的时候,我军进退有方,纪律严明,确实有不可动摇的架势,那么以后这支军队就会逐渐成为一支劲旅。这也是我所期望的,也是我所安慰的。希望你与六琴兄切实讲求实际,时时的鲁莽作战为戒。

匿名回答于2021-10-29 18:47:56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