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后世刘伯温为何要挖孔明坟墓?

首先,这应该是传说。既然是传说,那就从传说里看。相传姜子牙因为没能封神,返回昆仑山。元始天尊因他封神有功,想要安排他位列仙班。但是姜子牙当时的肉体已经太衰老了,于是就让姜子牙带着九窍玲珑心转世重修。姜子牙一共转了三世。一世孙膑,二世诸葛亮,三世刘伯温。

投胎成孙膑时,其实功业已成。但是孙膑不愿意以残疾之身(失去了双腿)位列仙班,所以孙膑放弃成仙。九窍玲珑心再去投胎成了诸葛亮。

为了有一个完整的肉体,诸葛亮这一世一直都在隐居之中。一直等到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诸葛亮爱坐车,传说是因为带着孙膑的记忆,孙膑没有腿,只能坐车)然而,七擒孟获时,因为放火烧了藤甲兵,损了阴德,不能成仙。无奈只好带着九窍玲珑心再投胎转世成了刘伯温。

为了防止再出差错,所以在还是诸葛亮的时候,就留下了各种各样的提醒。。在南阳(诸葛亮隐居的地方)留下了提示“只等伯温来”。

再有,就是在诸葛亮的墓里也留了线索。这就是要回答的。

相传刘伯温帮助朱元璋平定了天下,一时志得意满。以为天下没有配得上自己的。只好跟古人比。一样的白手起家,相同的背景,让刘伯温对诸葛亮惺惺相惜。但是刘伯温觉得自己比诸葛亮厉害,所以写了句诗“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想着不过瘾,还想见诸葛亮一面,所以命人挖开了诸葛亮的墓,发现墓里留了一句话“先姜尚,后孙膑,五百年前诸葛亮,五百年后刘伯温!”刘伯温看到了之后,有所顿悟。开启了前世的记忆。所以回京后不久,便诈死归隐山林,潜心修道。最终功成,成了大罗金仙。

当然,这只是故事。把历史上的几个出了名的谋士串了串,但是很精彩,也讲的通。。。





匿名回答于2019-05-29 07:31:22


先说说刘伯温,刘伯温做为古代排得上名号的谋士,拥有着典型文人该有的傲气与风骨。他满腹经纶,指点江山,料事如山的本领在元末明初的农民起义领导朱元璋门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这么说,没有刘伯温,当凭李善长之流,从根本上是斗不过兵力,势力,地盘都比朱元璋强的陈友谅。再加上陈友谅拥有能力跟朱元璋不相上下的谋士半仙邹普胜(民间称:虱母仙,龙尾爷)。

民间流传着刘伯温诗文:三国鼎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从意思上讲,你诸葛亮的能力这么强,凭一已之力,强是辅佐实力弱小的刘备父子在汉末年代这个乱世中取得一席之地,硬是得天下之三其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度,在历朝历代的谋士界已是封神的人物了。可你诸葛亮都这么强了,也只是三分天下而已,而我刘伯温呢,却能用自己的智慧与能力,辅助朱元璋成为历史上第二位农民出身的皇帝,并且一统天下。自古以来,文人相轻,争强好胜的程度并不比武人差,刘伯温从少年的聪慧好学,青年时期的仕途多舛,到中年时期的一展生平所学并得到了当朝皇帝的认可,让他自恃才高技绝,对前人的评头论足,并流露出了对他人将他与诸葛亮对比产生了内心的不服。刘伯温曾曰:(孔明学问渊博,吾与其相比只差一厘;孔明德能非凡,吾与其相比只缺一毫;孔明智慧超群,吾与其柑比只少一丝;孔明预前测后,未卜先知,吾与其相比定不在下。)。文载诸葛亮生前就料定死后谁个前来祭奠,何人前来铇墓,并记之于册,镌之于碑,去人隔朝跨代无不应验。吾决计亲往墓地祭奠,孔明若有所料,吾双膝跪地磕头一千,孔明若无所料,笑他矮吾三尺。”伯温目无先贤,出言不恭,左右听之惊骇,不敢多嘴。

刘伯温到诸葛亮墓祭奠后,发现墓碑上诸葛亮亲书“吾到无人到”五个篆体大字,不禁笑道:堂堂上知前五百年,后知一千年,料事如神的诸葛孔明墓碑只有上联而没有下联,真是可笑可笑。便命人砸掉墓碑,便掉头欲走。身边随从发现被砸之碑竟还有一层,上面隐约还有字,顺叫刘伯温上前查看。刘伯温上前一看,顿时冷汗直流,上书五个大字曰:只有伯温到。刘伯温满面羞惭,尴尬难言,赶快恭敬行礼,双膝跪地,诚心虔意,磕首一千。礼毕,身重如山,膝软如泥,怎么用劲也站不起来。正在为难之际,忽然看见墓碑的下边刻有一行小字:“伯温戴盔行礼脱盔而起。”伯温似觉孔明就在面前,顿感头皮紧缩,发根直竖,慌忙卸下金盔,五体投地,再三拜融,方才站起。

刘伯温见第一墓碑时盛气凌人,满不在乎。见内层墓碑时心惊胆怯,目瞠口呆,凛凛威风一下子被杀得遁无踪影。伯温心服口服,从墓地回来特意又毕恭毕敬地到孔明祠中设案焚香,伏首拜师。看见桌上放着一碗凉水,缕缕清香,扑鼻而来。床下放着一双朝靴,周帮正底,针指精巧。出于好奇,端起水杯一饮而尽,穿上朝靴连走三圈。笑日:“喝吾师水清廉不贪,穿吾师靴路正不偏。”出得门来抬头一看,迎面的大照壁上留着诸葛亮亲写的两行金字:“穿吾靴,喝吾水,走到沙丘逢凶灾。”伯温不看则已,一看便知此行不妙,吓得两耳轰鸣,双眼冒花,脸上惊慌失色,肚里暗暗叫苫。

刘伯温一向心比天高,胆比天大的性格,让他有了想跟诸葛孔明一较高底的想法,但孔明已去世上千年,上千年来的传说与记载,让刘伯温有了挖诸葛亮墓并羞辱他的想法。在具体实施后,反被羞辱后的刘伯温终于收敛了自己的性格,并得已善终!

匿名回答于2019-11-29 18:30:02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刘备的军师,公元234年去世。

刘伯温是明朝朱元璋的军师,公元1375年去世。

二人相隔一千年的时间,刘伯温为何要挖孔明的墓呢?

其实这都是民间传说,直到现在我们也不知道诸葛亮的真身埋在哪里?

现在我们看到的成都武侯祠和定军山上的孔明墓,其实都是衣冠冢。

也就是说里面埋的都是一些诸葛亮生前用过的物品。

(成都武侯祠)

(定军山诸葛亮墓)

诸葛亮的真身埋在什么地方了?

相传诸葛亮死后,为了免受恶人打扰,想出了一条计策,遗命刘禅找4个壮汉,抬着装有他的尸体的棺材一直往南走。

抬棺材的绳子什么时候断,棺材就下葬在这个地方。

刘禅不敢违命,于是就找了4个壮汉,抬着装着诸葛亮尸体的棺材一直往南走。

抬棺材的绳子有大拇指那么粗,4个壮汉走了三天三夜,绳子丝毫没有断的意思。

4个壮汉为了尽快得到酬金,于是砍断绳子,匆匆忙忙下葬了棺材,然后拿着断绳打道回府向刘禅复命。

(刘禅)

4个壮汉刚把赏金拿到手,这时姜维从外面走了进来。

他拿起断绳一看,对后主刘禅说:“皇上,不对啊,拇指粗的绳子断口咋这么齐呢?不像磨断倒像砍断的,这里面一定有猫腻!”

刘禅一看起了疑心,命军士严刑拷打,这4人禁不住折磨如实招来,刘禅一听勃然大怒,当即就把这4人砍了。

砍完以后,气也消了,此时刘禅一拍脑门对姜维说:“坏了,我没问丞相到底埋在什么地方?”

四个壮汉已经死去,诸葛亮的真身埋在什么地方无人知晓。

这就是诸葛亮高明之处,他料定这4个壮汉要偷懒欺骗刘禅,料定刘禅头脑简单,一怒之下就会杀掉4个壮汉,如此一来就没有人知道他葬在什么地方,避免了被人打扰和盗墓。

(诸葛亮)

诸葛亮最后一计,使他的墓葬成了千古之谜,因此根本没有刘伯温挖孔明墓这件事。

刘伯温挖孔明墓只是一种传说,民间传说刘伯温料事如神,和诸葛亮不相上下,不过诸葛亮的名气似乎比他的名气要大,这引起了刘伯温的妒恨。

伯温不服气,于是就有了挖孔明墓的传说。

比如刘伯温带人去挖孔明墓,发现石碑上刻着一行字:“吾到无人到”,意思是说“只有诸葛亮自己到过这里,别人没来过。”

刘伯温很生气,心说“我这不是来了”?你诸葛亮也有失算的时候,伯温一怒之下命士兵砸了石碑,

走到了墓前,刘伯温又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只有伯温到”,伯温大吃一惊,显然诸葛亮已经算到自己要来这里。

当伯温来到墓内,里面的长明灯眼看就要没油了,他发现旁边一块石板上刻着一行字:“小刘,小刘赶紧添油”……

(刘伯温)

一系列的神操作简直惊呆了刘伯温,想不到1000年前的诸葛亮算计的如此精准。

刘伯温心服口服,在诸葛亮的棺材前拜了三拜,然后加满灯油后轻轻关上了墓门走了。

这样的传说还有许多版本,其实都是后人杜撰的,诸葛亮墓到底在哪里一直是个谜,刘伯温又到哪里去挖呢?

文/秉烛读春秋

匿名回答于2019-12-01 02:38:53



民间常常流传着几句诗:1、刘伯温所写:三国鼎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意思是我伯温要比你诸葛亮强百倍。你诸葛亮再强,不过是三分天下,而我刘伯温却能一统天下。因此要挖诸葛亮的坟,证明自己比诸葛亮强。1、刘伯温挖开诸葛亮的坟,然后看到石碑上有字,上面写的是:我能算后世出伯温,你能算后世出何人?此诗为诸葛亮所写。说明诸葛亮远远胜过刘伯温百倍。因为刘伯温确实算不到他死以后几百年会出个什么样的大人物。而诸葛亮却知道千年以后会出个叫刘伯温的聪明人。 三国时的诸葛亮,识天文悉地理,知阴晓晴,呼风唤雨;深韬略通历史,多谋善断,神机妙算。辅佐刘备打天下,运筹帷幄,百战百胜;治理天府蜀汉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才华盖世,有口皆碑,功勋卓著,垂范青册,时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济世奇才。历代百姓为之起敬,英雄豪杰为之折服。到了元朝末年的时候,中国又出了一个智星能人。此人姓刘,名伯温,精三韬六略,善深谋远虑,会遣风调雨,能料事如神。协助朱元璋串通百姓八月十五杀鞑子,兴兵灭元夺金陵,成为明朝鼎鼎有名的开国功臣。时称刘伯温是诸葛亮投胎再世,孔明又还阳转生。伯温自恃才高技绝,德高望重,常对诸葛亮说长道短,评头论足。言里话外明显流露出内心的不服。“孔明学问渊博,吾与其相比只差一厘;孔明德能非凡,吾与其相比只缺一毫;孔明智慧超群,吾与其柑比只少一丝;孔明预前测后,未卜先知,吾与其相比定不在下。文载诸葛亮生前就料定死后谁个前来祭奠,何人前来刨墓,并记之于册,镌之于碑,去人隔朝跨代无不应验。吾决计亲往墓地祭奠,孔明若有所料,吾双膝跪地磕头一千,孔明若无所料,笑他矮吾三尺。”伯温目无先贤,出言不恭,左右听之惊骇,不敢多嘴。 一日,刘伯温带领数名随从,坐着八抬大轿亲往孔明墓地拜祭。穿过高大的牌楼.刚上花石台阶。一筒巨碑矗立眼前,上边有卧龙山人亲书“吾到无人到”五个篆体大字。伯温抱拳深施一礼,抬眼上下一扫,不禁哈哈大笑。“卧龙山人”好个书法,笔笔苍劲有力,字字雄浑气派,比羲之、真卿毫不逊色。就是预事有差,低吾脚下。不想堂堂蜀国丞相只有前眼没有后珠,妄图一个前知五百年后知一千年的虚假歪名。伯温敢笑你矮吾三尺,终没料到你到吾也到吧!碑上预言谬错,欺世骗人,不如推倒砸碎,省得碍眼惑众。”伯温话音刚落,随从两步抢前。举起铁石家伙,将碑击作三截。伯温十分傲气,眼见得碑倒石碎,不由得嘿嘿嘿一阵冷笑。“素称诸葛亮为名高天下的第一能人,经吾亲验名不副实。从此以后的天下第一能人除伯温之外何人还能取而代之!”伯温背剪双手,得意忘形,呼喊左右,大摇大摆向后走去,不到二十来步,一筒圆头巨碑挡住了去路。此碑石色粉紫,表皮粗涩,满布苔痕,字迹依稀。伯温命随人擦去灰尘污垢,一笔一画仔细辨认,蓦地一惊,顿觉心慌意乱,魂飞魄散,嘴里连喊“罪过,罪过!学生妄自尊大,不知天高地厚,毁碑碎碣辱没先师,罪过深重,当该万死。”原来碑上是孔明亲笔“只有伯温到”五个楷书大字。伯温满面羞惭,尴尬难言,赶快恭敬行礼,双膝跪地,诚心虔意,磕首一千。礼毕,身重如山,膝软如泥,怎么用劲也站不起来。正在为难之际,忽然看见圆头碑的下边刻有一行小字:“伯温戴盔行礼脱盔而起。”伯温似觉孔明就在面前,顿感头皮紧缩,发根直竖,慌忙卸下金盔,五体投地,再三拜融,方才站起。不觉出了满头冷汗,湿透了贴身衣衫。 刘伯温见第一筒碑时盛气凌人,满不在乎。见第二筒碑时心惊胆怯,目瞠口呆,凛凛威风一下子被杀得遁无踪影。伯温心服口服,从墓地回来特意又毕恭毕敬地到孔明祠中设案焚香,伏首拜师。看见桌上放着一碗凉水,缕缕清香,扑鼻而来。床下放着一双朝靴,周帮正底,针指精巧。出于好奇,端起水杯一饮而尽,穿上朝靴连走三圈。笑日:“喝吾师水清廉不贪,穿吾师靴路正不偏。”出得门来抬头一看,迎面的大照壁上留着诸葛亮亲写的两行金字:“穿吾靴,喝吾水,走到沙丘逢凶灾。”伯温不看则已,一看便知此行不妙,吓得两耳轰鸣,双眼冒花,脸上惊慌失色,肚里暗暗叫苫。 伯温一向心比天高,胆比天大,一辈子打仗只胜不败,谋事只好不坏。今日孔明面前领教,自感低矮三尺,胆怯三分,见诸葛亮预知自己有难,料定风云不测,祸在旦夕。回首又目不转睛地看了一会照壁上的金字,悠然叹日:“人生各有志,报国各有途,风雨各有历,寿岁各有终。该死不得活,该活死不得。”随即又朝孔明塑像深施一礼,然后慢步走出大门上轿启程。走过小道往南上了大路,心中一阵犹豫,忽又犯了寻思。忙问:“从这儿到沙丘镇路程多远?”轿夫答道:“满打满算也就是个八十来里。”伯温眉头一皱,掀起轿帘探出头来将手一挥:“调过头来先向东南斜插五十里,再向西南斜走五十里,串个大圆圈,绕过沙丘镇。”轿夫遵命行事,一路默默无语。伯温一行多走数十里路程,远远避开沙丘镇,踏上了回归京都的驿道。在横穿一条久日干涸的漏沙河床时,遇见东西两群顽童各自占领一个沙丘戏耍对打。东沙丘一边布是八卦阵势,西沙丘一边摆是长蛇阵图。彼此抛石扬砾,棍起棒落,亦攻亦守。叫喊撕杀。“东沙丘胜喽!西沙丘败喽!”伯温一听沙丘二字惊得出了一身冷汗,顿觉天旋地转,头昏目眩。立即停马住轿,吩咐左右:“吾师诸葛孔明算透天算透地,神口仙言。吾躲得过沙丘镇,逃不脱沙丘河。吾死心明白,死而无怨,愿留数语以诫后人。”随从拿出笔墨,伯温书日:“山高总有顶,天大却无边;坐井观天小,登高望天阔。谋胜虑败终不败,取长补短终不短;知错改错终不错,知耻雪耻终不耻。吾居功狂傲,目中无人,从来不思过错,不补短缺,终受吾师严惩。招来丧身之祸。此时醒悟,悔之已晚,望众位传吾留言诫其子孙后代。”伯温写到此处将笔一撂,口吐鲜血,气绝身亡。随人掩面恸哭,大放悲声。赶快披白挂孝,购棺装殓,连夜租车雇人,扶柩前行。一路泣泣哀叹:“大人文武双全,德才兼备,一代英雄豪杰。跟随太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奠基大明,饱受风霜。其功其劳,国人皆知,天地尽晓。所憾秉性强傲,不能容人,终至沙丘河滩落此不幸。大人临死悟出自己一生之过,留下金石真言诲诫后人,实是明者之为智者之举,令人肃然起敬,怀念千秋。”伯温灵柩回京,隆重祭奠,归葬故里。并将一字千金留言刻板加印,广布都城乡村。举国上下家家有册人人奉读,翁妪能背子囡成诵。世世代代,流传至今。

匿名回答于2019-08-24 23:27:49


说起刘伯温大家都不是很陌生,元末明初的伟大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可以说朱元璋能够建立明朝其主要靠的还是刘伯温这个谋臣,故而亲自写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的这句名诗,大致的意思就是说我刘伯温的智慧要高于你诸葛亮百倍,你再聪明也终究是三国鼎立而已,而我却能一统天下,你想凭借一州之地的蜀国,而且还出师未捷身先死,就凭这你的风头还想压过我。

刘伯温心中越想越气,干脆刘伯温决定挖了诸葛亮的坟墓,想看一看这位诸葛亮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二人之间谁的智慧更高一筹。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便带着一干人等来到了诸葛亮的冢前,刘伯温当即下令开始挖掘,挖到地下三尺左右的时候负责挖掘坟墓的士兵挖到了线装之孔明神算一书,立即送到了刘伯温手中,刘伯温打开一看,当即就惊呆了,半天没缓过神来,只见那书上赫然写着几个字:“学生伯温,我知后世有你,你可知前世之师为孔明乎”

刘伯温当时终于明白了,诸葛亮之才胜他百倍,诸葛亮能算出千年以后会有个刘伯温,而刘伯温却算不出几百年后天下会出一个什么样的大人物。

后来刘伯温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山高总有顶,天大却无边,坐井观天小,登高观天阔,谋胜虑败终不败,取长补短终不短,知错改错终不错,知耻雪耻终不耻。吾居功狂傲,目中无人,从不思过错,不补短缺,终受吾师严惩”

当然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罢了,诸葛亮和刘伯温都称得上是乱世英雄,诸葛亮在汉室凋零,群雄割据的汉朝末期辅佐主公刘备打下了江山,虽说没有能一统天下,但是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做人格言一直影响着我们。

元末明初时期时候,中国大地之前一直在蒙古人的手中,百姓被沉重的赋税弄得民不聊生,就连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亲生父母也被饿死了,后来天下大乱,中原各地纷纷起义,要赶跑蒙古人,刘伯温尽心辅佐朱元璋,让朱元璋拔地而起,消灭了陈友谅等割据军阀以后统一了中国,让百姓脱离了战乱。

此二人都是我们后世应该敬仰的人,他们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在古代璀璨的战争文明,也教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诸葛亮教我们做人要忠诚,要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刘伯温教我们要大度潇洒,淡泊名利。

匿名回答于2019-09-01 21:48:46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