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本原是意识。
区别于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形而上学认为,物质是意识存在的基础,意识是物质间相互关系的体现,意识是用来控制物质的,意识就是物质的形而上。相比唯物主义者,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者更加重视意识,超过重视物质。
当我们真正的开始认识世界,我们会发现世界是从无开始的基础上发生的,或者是从老子所说的“道”中产生,当我们进行不断的形而上的追问,得出了的结论是: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运动的,世界是能源耗散的,世界是量子的,世界是精神的,等各种世界的“存在”方式。
物质世界是形,是基础,则能量世界(运动)是一种形而上的用来管理物质世界的意识。能量世界是形,是基础,则能源世界是一种形而上的用来管理能量世界的意识。能源世界是形,是基础,则精神世界是一种形而上的用来管理能源世界的意识。
精神世界是形,是基础,则神的智慧是一种形而上的用来管理精神世界的意识。这是一种螺旋攀升式的形而上叠加思维。
“形而上学”是一种追求和论证超验的“存在”,即超越经验的关于世界的统一性原理的理论,这正是对世界的本原的探索,这是哲学的基本任务。
如果我们只是将对世界的认识停留在最基本的物质层,而不对其进行“形而上”的探索,这就不是哲学。在我们探究世界的本原的过程中,发现矛盾,认识矛盾,并将矛盾的两面统一于一个概念之下是一个必然过程。
因此,形而上学并非要否定矛盾,而是要化解矛盾。马克思将“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做法,是值得斟酌的,如果深挖可能还是值得怀疑的。辩证法承认世界是矛盾的,而形而上学不仅承认世界是矛盾的,同样承认世界是统一的。
由于世界的复杂有序性,特别是生命界的复杂兼有序的特性,以及生命进化表现出来的方向性,让人很难相信这种复杂精妙的特质是通过随机作用产生的。因此,一种高级智慧创造和管理着我们的世界便成为最好的解释,这便是造物主。
尽管造物主的存在并未得到证实,仍然有很多科学家相信造物主的存在。如果造物主真的存在,那么我们就必然要追问造物主创始的目的、创始的原则和创始的过程。
追求自由是人与造物主共同的目的,自由之上再无价值。所谓自由,就是指主体(指人)在客体(系统空间)中所能到达的领域。要得自由,首先要扩大客体存在的空间,这是造物主为什么不断往系统中加入五大基本元素,以便扩大系统存在空间的维度的缘故。
匿名回答于2021-08-30 20:4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