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一个公子的母亲在古代怎么称呼?

用尊称,称呼为令慈,令堂

匿名回答于2021-04-12 23:54:07


称呼也是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有着怎样的变化呢?今天就让我们大致浏览一下“母亲”这个称呼。

1. 汉朝时候,把母亲称为“姐”和“社”。

2. 南北朝时期,母亲又称为“家家”和“阿家”。

3. 唐朝的平民百姓在非正式场合,称呼母亲为“阿娘”和“娘娘”。在严肃场合,或者想要表达敬重,便可称呼“母亲”。

若是王子或公主,也和百姓一样的。当然在严肃的场合,就应该毕恭毕敬的称呼“皇后殿下”。

4. 宋朝时候,母亲被称为“姐姐”。称庶母为“叔婆”,称父妾(父亲的小妾)为“妾母”。至于皇家,皇子皇女称嫡母(皇后)为“娘娘”。

5. 元朝时候,也是称呼“母亲”的,至少书面语是这么用的。

6. 明朝时期,一般是称呼“妈妈”、“娘”或者“母亲”。这时候已有“令堂”。提到已经去世的母亲,则是“先妣”。7. 清朝时期,八旗官宦家庭,称母亲为“额娘”,有时候也用汉称母亲或娘。而我们现在的称呼是“妈妈”,几乎全世界都通用。因为“妈妈”是最简单的发音,是婴儿张嘴吐气的自然结果。

匿名回答于2021-04-24 07:36:12


1、敬称他人的儿子:令郎、令嗣、令子;


2、敬称他人的女儿:令爱(亦作“令嫒”);


3、敬称他人的母亲:令堂、令慈;


4、令,敬辞,有“美好”之意,用于敬称他人或他人的亲友,多用于敬称对方的亲属。


5、古人对别人称自己长辈时,一般先冠以“家”字,称父亲为家父或家严,母亲为家母或家慈。 称呼别人的家人则冠以“令”字,如: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别人的母亲为令堂,别人的儿子为令郎,别人的女儿为令嫒。这是对别人一种尊称,相当于“你的”或“您的”。

匿名回答于2021-08-08 21:43:59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