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古时下辈人对亡故上辈人的礼仪称谓像儿子跪拜礼泣血顿首等等?

"跪拜""泣血"可以用,"顿首"只是礼貌词,"草书"末尾常用此,难见用在祭祀时。

匿名回答于2022-04-25 18:18:02


“跪拜”“泣血”可用“顿首”只是礼貌词。古代是作为交际礼仪的,是用来形容悲痛到极点。意思是泪如血流,磕头致敬。

匿名回答于2022-04-25 19:23:38



泣血用于亡故人的亲近的下辈人身上,如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孙媳,外孙,外孙媳等。亡故人的平辈只用“拜“字。而亡故人的上辈用“俱“。

匿名回答于2022-04-28 13:37:33


古时规举大,为老亡叩拜按顺序排开,长男震中男坎少男艮,以眉心确地拜头有响,而今只见厥屁呼叩头是向征性!

匿名回答于2022-04-28 15:09:50


在农村办丧事,有时会听主事人说,举哀,叩首,祭,哭灵,扶灵,守灵。

匿名回答于2022-04-29 18:25:30


晚辈对于长辈逝世应跪拜三叩首,这是对先辈的尊重,缅怀,各地礼仪略有不同但意义都是一样的。

匿名回答于2022-04-30 04:25:41


在农村丧事中,晚辈要对长辈行跪拜礼,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礼数,比如有的地方行三叩首,有的九叩首,还有的二十四叩首!叩首越多说明亲戚越近,娘家人的礼议最重,并且排顺序时是第一位!

匿名回答于2022-04-30 19:00:28


古代丧葬礼很隆重,儿子三拜九叩头送长辈入殓。进入墓地三步一磕头,感谢长辈养育之恩也称三拜。

九叩是长辈死后双手并起作辑,一个叩头拜作三个揖叫九叩,所以称三叩九拜。亲戚吊丧是长辈,晚辈还要三叩九拜,即磕仨头作九个揖叫谢礼。

只有儿子才有的三叩九拜,守灵守三天而女儿除外。送殡出棺三步一磕头作三个揖,哪怕下雨下雪照样如此,端着长辈遗像,较远的墓地膝盖跪的红肿,那时也不能叫疼只有忍受。

中国古代葬礼对逝者很隆重,在披麻戴孝一律不准穿红衣,安葬后不准喝酒吃肉,只有客人祭奠的才有肉却没酒。意思是长辈刚逝吃肉是一种忘本,而这时喝酒吃肉是对长辈不尊重。一般守孝49天,不脱孝服不吃肉喝酒,可想而知古代家训有多厉害,但礼孝还是百孝为先,人尊重人晚辈见长辈㳟敬行礼。

也正是古代儿子送亲终,重男轻女也是有缘故的,那就是养老送终及安葬该做的事,而女儿也不会三叩九拜委屈,这也是儿子也叫谢长辈恩送程。古代的家训很严,晚辈犯了错拿家规说话,一般有戒尺长辈拿着训示,免不了打得皮开肉腚,葬礼上所以再难只有忍受不能说个不字,如果不从家族长辈也不会饶过。古代人的顺从也是家规戒律执行力度也严,所以都这样孝敬老人成了美徳。

匿名回答于2022-05-05 06:47:32


过去在殡父或殡母时,都要写《讣告》其内容是以半文言文写的,当中的内容很丰富,先写死者有几个儿子,其父为几公名讳,何时去世,享年多少岁,等内容不在赘述,最后写孤子(母亲)为哀子泣血稽颡或泣血顿首,表示非常悲哀,但作为孙子用词就相应轻些,一般为稽首拜,到曾孙更轻一般叫抆泪,就是用袖子抹一下。不知我说的是否恰当,请方家指正。

匿名回答于2022-05-08 04:19:10


这是历史文化传承的大孝,是对已故长辈的最深层的怀念。古代的奔丧文化是很讲究很杂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丧事礼仪,古时候最长的要守孝三年,一般的是七天和三天。

守孝的服饰搭配也不一样,一般以白色孝服孝带为主,子孙们守灵时要跪拜,上贡品、烧纸钱等等,对来宾行礼的同时子孙们要跪拜还礼。总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对丧事的习俗是非常重视而又非常复杂的,这都体现对长辈的尊重与孝道,需要继承与发展。

匿名回答于2022-05-06 02:58:59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