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索,即走绳,也称为“履索”,是
我国古代角抵百戏中的一种杂技表演项目。
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曾有过记载:“临
迥望之广场,程角牴之妙戏。乌获扛鼎,都
卢寻撞。冲狭燕濯,胸突铦锋。跳丸剑之挥
霍,走索上而相逢。”杜佑《通典》注释:
“两妓女各从一头上,对舞行于绳上,相逢
比肩而不倾。
”
在唐代的鼎盛时期,宫廷中常常会举
行盛大的百戏演出,这种走索表演也是表演
节目之一,表演者大多是官中的伶人。在唐
代,走索也称为绳技、绳伎、踏索,《唐语
林》中较为详细地记载了“走索”的表演形
式:“明皇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御楼设
绳技。
技者先引长绳两端属地,埋鹿卢以系之。鹿卢楼丈立柱以起绳之直如弦。然后技女自绳端摄足而上,往来倏忽,望如飞仙。有中路相遇侧身而过者,有著履而行,从容俯仰者,或以画竿接胫高六尺,或踩肩踩顶至三四重,既而翻身直倒至绳,还往曾无蹉跌,皆应严鼓之节。……自兵寇覆荡,伶官分散,外方有此技,军州宴会,时或为之。
”表演时,在一根高高的绳索上面,表演者由两端相向而行,可以在绳上错身而过,惊险异常,可见表演者技艺的高超。那时的表演不系安全带,手里也没有保持身体平衡的长木杆,其中的风险可想而知。
安史之乱后,宫中伶人四散,这项技艺也随着传人民间。杜甫《千秋节
有感二首》诗:“御气云楼敞,含风彩仗高。
……舞阶御寿酒(指舞马),走索背秋毫。”。
匿名回答于2019-03-16 01: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