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清朝殿试有时间限制吗?

清代殿试和明代一样,是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但具体做法上有些不同,清代的前中后期也有些变化。殿试时间清初几经改期,至乾隆二十六年(1761)定为会试在3月,殿试则在4月26日举行,以后成为定制。殿试地点最初在天安门外。顺治十五年(1658)礼部以“临轩策试大典攸关”,奏请“于太和殿前丹墀考试”,如遇风雨则试于太和殿的东西两庑。雍正元年(1723)十月举行恩科,天已寒冷,“恐砚池结冰,难以书写”,临时改在太和殿内两旁,并命总管太监“多置火炉使殿内和暖”。乾隆五十四年(1789)开始改在保和殿举行。

殿试内容殿试内容有经史或时务策一道。殿试前一日在文华殿直庐秘拟试题数道,由皇帝圈定后缄封发下赴内阁,在监试御史的监督下由内阁中书用黄纸书写,当晚传集工匠在内阁大堂刊刻印刷,护军统领带领护军校尉在内阁内外严密稽查。殿试日凌晨印刷完毕,于试场行礼后散发,诸贡士列班跪受后,就桌对策。

殿试试卷殿试试卷由白宣纸裱成,前部为素页,备写履历三代,后面为朱丝格界直(线),备写策文。另给草卷一本,供起草之用。试卷、草卷由礼部备办,入场唱名时发给。贡士对策不限字数,但不得少于一千字。考试时间以一日为限,不准给烛,不能完卷者,列入三甲之末。

读卷读卷官于大学士、六部九卿中选派,乾隆二十五年(1760)定为八员。殿试第二天,读卷官及监试王大臣等齐集文华殿内。收掌官取试卷出箱,摊置案上,依次分配给读卷官,每人卷数视参加殿试人数多少而定。评阅试卷照例不准回家,全部都在文华殿两廊等房间住宿,限两日内评阅完毕。最初“条对精详,楷法庄雅者”及“缮写不能甚工,而援据典确,畅晓时务者”俱可列为上等。至道光年间“殿廷考试,专尚楷法,不复论策论之优劣。而读卷诸公,评骘楷法,又苛求于点画之间。遂至一画之短长,一点之肥瘦,无不寻瑕索垢,评定妍媸”。这个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反映了科举制度沿袭了一千多年,局限于《四书》《五经》之中,至此已无文章可做。从道德、文章上已难评出轩轾,只好在书法上耍花样了。

读卷标志有五等,即圈(○),尖(△),点(·),直(|),叉(×)。每位读卷官在自己名下用这五种标志点画,以分优劣,看完自己分得的考卷,再看别人分得的卷子,称“转桌”。人人都阅过以后,以圈(○)最多的卷子为最佳。如有其他标志者,则顺序往后排列。阅卷完毕,以前十卷进呈皇帝,由皇帝钦定名次。“圈点”文章的说法或由此而来。

填榜皇帝钦定前十名后,原卷送至红本库,前三卷填写一甲第几名,后七卷填写二甲第几名。其余各卷在内阁书写,拆弥封交填榜官填榜。榜用黄纸表里二层,称金榜。中书四人写小金榜,四人写大金榜,小金榜交奏事处进呈,大金榜由内阁学士捧至乾清门钤盖“皇帝之宝”,于传胪之日张挂。

大传胪于读卷后一日举行,仪制如大朝典。传胪后,第三天赐新进士宴于礼部,称“恩荣宴”。又叫“琼林宴”。宴后状元率诸进士上表谢恩,并择日诣先师孔子庙行礼易顶服。礼部提请工部给建碑银一百两,于国子监立石题名,一甲三名立即授以官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还要进行一次“朝考”,才能按前后几次考试的成绩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州县官等职。进士是科举的终点、仕途的起点,无论以后政绩如何,进士出身的人都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匿名回答于2021-02-05 14:22:17


不同朝代的时间会有所不同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清朝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匿名回答于2021-10-13 20:11:39


古代科举每场考试不超过两个半小时。而古代乡试是连考三场,每场考试的时间长达三天,在这期间是不允许出考场的。

科举制的诸多特征是经历漫长的过程才逐渐形成的,但要定下一个起始年代,必有标志性的创制,而真正具有标志性意义且与历史上“科举”一词相符合的,只有隋炀帝创立进士科这一历史事件,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进士科的创设,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

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京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每年贡士3人,后设不同科目选拔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选拔人才,就是以应策取士。分科取士就是科举的前身。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参照朱熹《四书集注》。

匿名回答于2021-12-11 20:42:16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