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孔子说的“道”具体是什么?

道就是创造宇宙,万物和人类的最大的力量,即老子曰: 道生一,而孔子曰: 朝闻道,夕可死也,又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说明孔子根本就不懂我华夏先知们的道,孔子的儒术鼓吹‘克己复礼为仁’,主张恢复奴隶社会制度的周礼,叛道离德,从此祸害中国2000多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匿名回答于2019-06-16 22:46:07


首先孔子跟老子对道的认同是一致的,道冲, 似万物之宗, 渊兮, 而用之或不盈。老子说:“世人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道的本质就是“无”,善恶美丑都是“有”。美丑之别就是“有”,“有”就是这样从“无”中产生的。按老子的本意,他或许并不想把它说出来,因为它既不是阴也不是阳,既不是美也不是丑,既不是善也不是恶,既不是长也不是短,不太好以具体的事物来描述,一描述就可能变成具体了。他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有”为实在,“无”为空虚,实为阳,阴为虚,后来,庄子又提出了无既是无“有”,又是无“无”。看来这个概念还真不好说,一说就偏了。那么,儒家是怎么表达阴阳之上的这个终极概念的呢?儒家不说阴,不说阳,不说静,也不说动,不说有,也不说无。说出任何一项,就存在与之并举的对立面,就不可能成为最终本质。儒家说“中”,与之并举的是两端,两端即是阴阳,中为阴阳之际,非阴非阳,亦阴亦阳,似有若无,似无若有。

 

匿名回答于2019-06-17 00:22:29


《论孔子“道”的内涵:慎独与中庸》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孔子所谓“道”一定是今人哲学层面上讲的那个“道”:天理天道的“道”,类似于康德所谓的“终极真理”。这才有后来儒家要“格物致知”弄明白的那个包含个体生命乃至生命万物运行法则的那个形而上学符号“道”。

其次,我们要探究孔子哲学思想真正的源头是老子(查阅孔子问道于老子)的“无思也”。(参读过《老子帛书校注》(即《德经》《道经》帛书原文)的读者就很容易理解了,至于老子的“无思也”“无为也”思想与《易》的关系兹不赘述)。

何以见得孔子悟“道”来源于老子,除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前面提到的孔子问道于老子之外,孔子在后来的讲学过程中其实自己已经表明过。比如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说,“思是语气助词,不作思辨解,邪也不作邪恶解”。他赞同近代学者郑浩的解释:“夫子盖言于《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因此李泽厚对此翻译为:“《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虚假”(《论语今读》P50)。这恰恰是李先生对孔子哲学思想的误读,也是对先秦古汉语认知的不足造成的。

按照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者、古汉语及国学教授、诗人,《论语与现代企业管理》作者(2000年1月出版的大陆首次“论语今读”著作)金显声先生的解读,则是:思,思维、思想(动词)、评价;邪,同耶(秦汉邪耶通用,多用邪。比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子曰一句白话意思即:《诗经》三百多篇(过半都是“风雅颂”的“风”。风者,交配也,今人所用成语词语“风马牛不相及也”、“放风”仍用原意,后来的风俗风骚风情等均为引申义),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别思量,别矫情,just do it!

搞明白孔子的这个“思无邪(ye)”与老子的“无思也”的哲学内涵及其关联,对理解孔子所谓的“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是解开孔子“道”门的钥匙。

那么,孔子所言“道”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呢?孔子论“道”的目的何在?

孔子说的“道”具体指的就是:慎独与中庸!

《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朱熹集注:“谦读为慊qie。慊,快也,足也……以自快足於己也。”

【译文】

所谓诚实底面对(观照)自己的意念思维,就是不要自我欺骗。如同厌恶恶心的臭味,如同喜好好看的有色物体(佛门所指:眼根所缘的外境“色尘”)(当然包含“喜爱嘉好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自欺),这就叫自足自乐(自己对自己满足满意)。所以君子(为了让自己对自己满意)就一定会独自面对(观修)自己的内心。

子程子(伊川先生程颐,字正叔。“程朱理学”中的“北宋二程”程颢、程颐之一。二人首列“四书”并论,为《中庸》成为宋明道学问世的理论基础,开辟了路径)曰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庸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划线文句译文】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记录的)孔子传授的孔门实修心法。子思担心时间久了(大家纠缠于孔子实修心法的文理解读)而(忘记实修的本来方法)出现偏差,所以整理抄写来传授给孟子。这各实修心法的书卷反复只强调一个“至理”,即“中庸”就是一切,就是道“道”,就是知道个体生命实修的“法门”。可惜孟子之后渐流为学问之说,远离了其实修真意。而后世统治者为了驭民之需,将孔门心法篡改矫造为所谓的儒家理论(其缘起亦因孔子本人尝试将从老子处悟得的“道”运用在其个体生命的实修与世俗经世济用的结合失败上)。

《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意译】

道,是生命中不可须臾离开的生起心念的那个能力,凡是生命可以离开的东西都不能称之为道(每个人从不间断的思维作用、心念活动,就是道在人的生命中的体现。生起思维和心念的就是道、是天命、是生命的本源)。所以,依照道来修行的人(君子),对自己不能耳闻目睹的事物,应该保持慎重的戒心和畏惧的恭敬态度。虽然人的耳目感知有其局限性,但是依“道”修行的人,还是能够在最隐秘的地方和最细微之处,感知到普通人无法感知的东西,所以修行人应该谨慎地保持其(在修行中获得的)独有的觉知合知见。

概言之,孔子说的“道”就是指“慎独”与“中庸”的实修心法。它既是个体生命觉知自己身心灵修正提升自己能量的方式方法,也是人对外物(对象化)、宇宙万物进行解读、理解并(重新或再次)形成与建立关联、融为一体的路径。

由此我们就进入了先秦的“终极真理”:“道”的范畴,明白了孔子与老子“道”之为一的秘密。甚至藉由这一解读工具,我们就能彻底思维儒道同源儒道一体的真实含义以及为何后世二者走向大相径庭的原因了。

以此之故,我引用下面的内容作为这一短文的结束语,也希望由下面的文句内容再次引发对老子道门“道”的思辨与探索,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庄子·大宗师》: 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金先生DavidLynch20190918晨五点于天涯

匿名回答于2019-06-17 14:47:24


北宋·杨时有云:“尧咨舜,舜命禹,三圣相授,惟中而已。”

北宋·王宗传称:“夫中也者,天地万物之所共由,天地之所以长久,日月四时之所以不息,圣人之道所以亘古今而无蔽者,以是中也。”

明·张邦奇道:“《易》之道可一言而尽也,中焉止矣。”

清·乾隆自问自答:“盖道者何?中之谓也!”

匿名回答于2019-06-17 21:41:57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