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自成一家之言的人性论。他把孔子的人性观点说清楚了。孔子以“仁”为其一贯之道,肯定仁包含“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三个层次,贯穿人的一生。他强调“杀身成仁“,孟子则倡言“舍生取义”,这两者如出一辙而其基本立场则是人性“向善”。以此为基础,才可推而建构经济、教育、社会规范、政治制度方面的合理内容。并且,人生才找得到修养的途径以及由内而发的快乐。
所谓“择善固执”,就是指认定目标不放弃,坚持不懈。它是圣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真知睿智的勇气。所谓“从善如流”,就是指待人虚怀若谷,善于听取各方意见,并及时消化, 若无“从善如流”,必将处事执迷不悟,刚愎自用。若无“择善固执”,决策必将动摇不定,前瞻后顾。“择善”需要灵活的智能,“固执”有赖过人的勇气。智能加上勇气,同时还以'仁义'为其核心,然后才有可能走向至善的境界.
一、择善的前提:分辨善恶
若要择善,必先知善,而知善以良知为源头,以习知为开展,然后可以推到下一步,就是具体如何择善。择善必须考虑的三项因素:内心感受;对方期望;社会规范。既然“善”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那么自然要注意行动者自己,行动相关的对方以及社会大众所接受的规范,若内心感受,对方期望,社会规范三者互相冲突,则以忠于自己内心感受为最后凭借,亦即“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
择善的二个要求:
(1)经常反省自己与别人的关系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2)经常以行动保持人我之间的关系
首先分辨一生之 中那些人是最为重要的。
二、择善之后还要固执
固执就是坚持原则决不妥协。择善是针对具体表现而言,固执是针对内心感受而言,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
止:达到;至:最,极。达到极完美的境界。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自古以来,中国人喜欢强调人性本善,事实上,更加准确的讲法应该是人性向善。作为领导者要学习儒家的人文主义,学会以身作则,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善”,而所谓善,就需要内心感受真诚;对方期许要沟通;社会规范要遵守。在与群体相处时要明白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人性向善,择善固执,止于至善。
现代人的要从儒家思想里学习到对自己“约”,对别人“恕”,对物质“俭”,对神明“敬”,才能保持和谐的状态。
匿名回答于2021-11-18 03: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