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唐朝衙门怎么称呼?

衙门”的由来旧时称官署为衙门。其实衙门是由“牙门”转化而来的。猛兽的利牙,古时常用来象征武力。“牙门”系古代军事用语,是军旅营门的别称。当时战事频繁,王者打天下,守江山,完全凭借武力,因此特别器重军事将领。军事长官们以此为荣,往往将猛兽的爪、牙置于办公处。后来嫌麻烦,就在军营门外以木头刻画成大型兽牙作饰,营中还出现了旗杆端饰有兽牙、边缘剪裁成齿形的牙旗。于是,营门也被形象地称作“牙门”。「衙内」本是掌理禁衙的官职,唐代籓镇相沿以亲子弟管领这种职务,宋元时便称官家子弟为「衙内」,犹如称「王孙」、「公子」一样。元杂剧裏所称「衙内」,则是影射当时的蒙古官员,包括元代的诸王、勋贵和权臣。他们多仗势欺民,并与官府、富户勾结,干预民政,抢夺人民财物或良家妇女,是让百姓又憎又怕的人物,杂剧中对这类权豪势要,毫不留情的加以披露与讽刺。汉末时,“牙门”成了军旅营门的别称。这一名称逐渐移用于官府。《武瓦闻见记》中记载:“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稍讹变转而为‘衙’也。”唐朝以后,“衙门”一词广为流行。到了北宋以后,人们就几乎只知道“衙门”而不知有“牙门”了。

匿名回答于2021-01-19 01:32:03


「牙门」演变成「衙门」并正式成为官府的代称,大致起始于唐。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比较详细地考证了「衙门」的由来。封演说:“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稍讹变转而为衙也。”

由此可见,唐以前人们是不把官府称衙门(或牙门)的,由于时俗尚武,官府也以带点武夫气概为荣,所以官府始称牙门。从上可知,「衙门」是由汉字的讹变、演变而产生的。

匿名回答于2021-01-19 01:31:13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