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互助组诞生于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当这个地方是晋冀豫抗日根据,组织成立互助组的是一个叫李顺达的农民。李顺达原本是河南安阳林县人(现林州市),15岁随母亲逃荒要饭到山西平顺西沟村。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后八路军129师在太行山建立抗日根据地,李顺达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了村农民救国会组长、主席,民兵大队长、党支部书记,领导和组织农民生产抗战。
1942年,日军对晋冀豫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而且这一年平顺地区经历了大旱,农民生产生活十分困难。为积极响应党中央“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李顺达联络宋金山、路文全等6户农民于1943年2月成立了农业劳动互助组。这一模式主要是为了克服边打仗边生产,劳动力不足,劳动工具不足的困难,釆取劳武结合的模式,一边同敌人斗争,一边作好田间劳动管理,不仅度过了灾荒,还参军参战支援了前线,后来互助组发展到16户。1944年李顺达被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评为“生产互助劳动模范”。
西沟村自然条件很差,到处是光秃秃的山,土地很薄,旱灾涝灾年年有。当时又处于战争状态下,日军经常过来扫荡,农业生产根本没保障。再加上当时有很多家庭的青壮年参加八路军,也有许多烈士家属,以及被日军杀害男人的家庭,孤儿寡母较多,劳动力严重不足,单独劳作比较困难。由于民兵要作战,随时都要集合到一块,李顺达根据这种情况就在民兵的基础上,和宋金山、路文全等6个民兵商议,一块劳作种地,这样能时时保持在一块,日军来扫荡不耽误打仗。
互助组的核心就是互相帮助,你帮我家种地,我帮你家种地,你用我家牛,我用你家车,以工换工,以工具换工具,互相取长补短,达到共赢。这样敌人来时集中打仗,敌人走时集中劳动生产,打仗生产两不误。同时还可以帮助烈士、军属等缺劳动力家庭种地生产,使大家的地都能种上。而妇女也可以集中起来帮助一些没媳妇的家庭作军鞋等。
在李顺达互助组的带动下,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各村都相序成立了互助组,特别是长治地区的互助组搞的有声有色。1948年,李顺达又带领互助组上山种植果树,发展经济林110多亩,开创了西沟村林业大发展的道路,被太行区委表彰为“翻身农民的道路”。
匿名回答于2021-03-22 01:47:37
山西省西沟村,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惟一的一至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的家乡。中国第一个互助组合作的诞生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主要景点有金星森林公园(太行金星)、西沟展览馆、陈卿故里、《三里湾》创作地。西沟被确定为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被命名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今日的西沟已成为闻名华夏的红色旅游地。
匿名回答于2021-03-22 01: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