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历史上的诸葛亮有哪些功绩?

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可以以白帝城托孤为节点,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隆中对策的提出。三顾茅庐的历史典故我们都熟知。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曹操不可取,孙吴可作援的形势。阐明了荆州、益州州牧羸弱,可取二州作为基地,进攻中原的大战略。为四处奔波的刘备构建了大战略。

赤壁之战。游说孙吴,促成孙刘联盟。最终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刘备得以借机平定荆州、益州。打下了蜀国的基础。

平定荆州、益州。为刘备出谋划策,夺取荆、益。可以说,对于蜀汉政权的建立,诸葛亮功不可没,如同汉之萧何。

第二阶段:

白帝托孤。刘备兵败夷陵,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间,稳定了风雨飘摇的蜀汉政权。助后主刘婵稳定蜀汉政权。

六出祁山。为了蜀汉政权,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也为了个人理想,或者酬谢刘备三顾茅庐之恩,六出祁山,为了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匿名回答于2019-06-09 07:14:42


我非常佩服诸葛亮的一点:能科学的利用自然规律战胜对方。

匿名回答于2019-06-09 07:42:36


诸葛亮被誉为智慧的化身,一生虽短暂,但是成就斐然:

1、舌战群儒,力促孙刘结盟;

2、草船借箭,击败南下曹操;

3、临危受命,接替庞统攻蜀;

4、助刘称帝,奠定三分天下;

5、励精图治,蜀地开化大治;

6、白帝托孤,挽大厦之将颓;

7、七擒七纵,安定南方边境;

8、六出祁山,以攻代守护蜀;

9、鞠躬尽瘁,精神激励后世!

匿名回答于2019-06-09 09:05:25


除了所谓的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夸张的成分,其实真实历史上的诸葛亮也是相当牛的,其人生有三大功绩,令人遗憾的是第三条流芳百世,却惨遭亲生儿子否定,若是诸葛活下来,这对父子就很有意思了

1.延续汉室!诸葛亮之所以被历代统治者吹捧,其最关键一条就是对大汉王朝的“忠心”,在刘备最落魄的时候,身为高干子弟却选择了追随刘备打天下;刘备在外征战,诸葛亮坐镇后方,典型的“萧何”;刘备突然病死,又是诸葛亮“鞠躬尽瘁”延续了汉朝的生命,这样的“忠臣”,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稀缺的。

2.隆中对,为刘备指明方向!这就是所谓的“隆中对”,可能很多朋友都注意到,这个构想对于当时的刘备来说,就好像是给一个刚起家的小公司老板说,你怎么怎么干,前景是多么的广阔,未来弄死BAT妥妥的,至于具体的措施,抱歉,两个字“没有”!

3.北伐!诸葛亮44岁率领大军进攻南中,47岁开始北伐,东汉十三州,蜀汉就占有一个,以一己之力,以战代守,虽然总是失败,却从未伤筋动骨,其关于北伐的一系列故事,比如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六出祁山、木牛流马等流传千古。

然而就是这个第三条,在诸葛亮去世后,其唯一的亲生儿子诸葛瞻长大后,却对父亲执着一生的北伐大业不以为然,最是反对诸葛亮北伐大业的继承人姜维,直到临死前还对此耿耿于怀,恨自己不能内除黄皓,外制衡姜维,假如诸葛亮还未死,不晓得他看到自己坚持一生的北伐大业却被亲生儿子坚决反对,该是怎么的感想!

匿名回答于2019-06-10 06:07:03


诸葛亮创造了一个平衡的社会发展环境,三足鼎立。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人和,使得各方势力得以均衡。在相互牵制中,使得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社会经济平稳地向前发展。

匿名回答于2019-06-09 15:39:25


其次历史上诸葛亮远没有《三国演义》中演绎的那么神乎,既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又是军事天才,并且还是个治国奇才。《三国演义》之所以深入人心,主要是罗贯中把三国中发生的历史故事写的半真半假,既有真事,也有虚构的部分(包括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所以我们需要用客观的眼光来来分析这个问题,更多的应该多参考陈寿的《三国志》。

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诸葛亮的功绩。第一是军事,第二是治国,第三是文学,第四是精神。

第一:军事

在正史中,陈寿给予诸葛亮的评价是奇谋为短,虽然刘备在得到诸葛亮后逐渐建立了蜀国基业,但是在这期间,刘备集团从收获了荆州和益州期间,也在逐渐壮大,得到了法正等谋士,并且刘备收买人心的套路也是有目共睹。而陈寿记载的《三国志》中诸葛亮在这期间是足衣足食,相当于一个打仗做后勤补给的工作。但是刘备死后,诸葛亮就开始和孙权、曹丕一个级别了,开始了7次北伐,这7次北伐中耗损了蜀国的国力,但是更耗损了魏国的国力,因为魏国不论面积还是人口,都是几乎三倍于蜀国,同等的发展条件下,无疑是魏国发展壮大的速度更快,不去北伐,魏国对蜀国的威胁会日益增大,蜀国灭亡会更早。其次因为诸葛亮的北伐,削弱了曹氏宗亲的权利,间接成就了司马懿,也是由司马家族统一了三国。

第二:治国

《三国志》中陈寿说诸葛亮治戎为长,理民之千,优于将略。间接的表达了诸葛亮的治国能力高于他的带兵打仗的能力。诸葛亮治理下的蜀国出现了一种繁华的倾向,达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的完美程度。人口增长速度达到了曾今的三倍以上,这也积累了非常丰厚的军资钱粮,这也为诸葛亮7次北伐积攒了基础。

第三:文学

诸葛亮留下来的《出师表》、《戒子书》、《兵法二十四篇》已经流传了快两千多年,《出师表》更是作为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古文。

第四:精神

这一点,相信大家都知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用来形容诸葛亮的,这种词并且逐渐演化成历史忠臣的专属名词。同时诸葛亮的故事,不论真假,现在已经成了史学界,以至家家户户口中谈论的神话故事,可以说是已经逐渐演变成后世的一种精神支柱。

但是不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是人写的,罗贯中褒刘扁曹,褒扬刘备集团,但是褒谁好呢,刘备起点低,一生颠沛流离,实在难以说他超群,关羽张飞,武夫耳,不合适,赵云,勇猛无敌,为人低调,只有诸葛亮合适,所以对

匿名回答于2019-06-09 23:12:02


诸葛亮的战绩:1.舌战群儒: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全都反驳的哑口无言,最终促成了孙刘联盟共拒曹操。2.定鼎荆益:赤壁之战后,刘备趁曹操北归之机,听从诸葛亮之计,于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在张松的怂恿下,派法正到荆州请刘备率兵入,保护益州安全。诸葛亮认为机不可失,劝说刘备应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刘备亲自率军在谋士庞统的陪同下一举夺取了益州。3.制定法律: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诸葛亮入蜀之初便与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依据和增删秦汉旧律,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此外,他还亲自起草了各种科条律令数十则,其内容包括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条规。4.用兵南中:蜀国大臣朱褒、雍闿、高定等叛变,南中豪强孟获参与其中。建兴三年5月,诸葛亮大军渡过泸水,进入益州郡。在克服了气候、地形、运输等困难后,在味县以北地区追上了孟获的部队,经过激战击败了孟获的部队,生擒孟获。接着诸葛亮大军南下到达味县地区与李恢的部队会师。随后,大军向西挺进,进兵滇池,并分兵平定了四周的部族。5.六出祁山: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至234年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六次战争。最终由于蜀国国弱民疲,北伐计划没有得以实现

匿名回答于2019-06-09 11:15:48


中国历史上对于诸葛亮的功绩评论不一,但不外乎以下十种情况评价更为客观:

1.隆重对策。

千古一对隆中对,给迷茫的刘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刘备集团制定了长期的极具眼力的战略规划,并直接影响了天下三分之势。

2.促使孙刘联盟,挽救了处于危急存亡之秋的刘备集团。

《三国志·诸葛亮传》: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3.后勤部长,夕日萧何对高祖之功。

《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4.吴蜀通好。

先主驾崩后,丞相顾全大局,摒弃两国恩怨,与吴修好,创建了极其有利的外部政治环境。

5.平南。

《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稳定了内部政治环境,为北伐除去后顾之忧;并使之后几十年南方平稳安定。

6.北伐,以攻为守,以弱攻强,变被动为主动,集国内人心于一处。

7.治国。

丞相治国,惊世骇俗,无人能及,可谓稀世一时,亦丞相人生之最高点。

《三国志·诸葛亮传》: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

《三国志·诸葛亮传》: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8.提拔人才。

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杰出人才皆由丞相扶持而成。

9.治军。

《三国志·诸葛亮传 裴松之注引袁子语》: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三国志·诸葛亮传》: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10.军事发明。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匿名回答于2019-06-09 06:20:39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