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谁能赏析一下白居易的时难年荒世业空这首诗?

句 解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时事艰难,岁逢灾荒,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弟兄们羁旅行役,天各一方。

首联是因果句,从灾难写起,揭示出家园荒芜、兄弟离散的背景和原因。“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世业”,指祖传的产业。“羁旅”,指漂泊流浪。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经过战乱,田园已是一片荒芜;同胞兄弟姊妹辗转离散,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上。颔联上句写景,下句写人,诗人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连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的真情实况。“寥落”,荒芜零落。“干戈”,是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兄弟相隔千里,各在一方,有如离群的孤雁,只能顾影自怜;手足离散,就像深秋时节没了根基的蓬草,瑟的秋风一吹,便飞空而去,飘转无定。颈联以巧妙贴切的比喻写兄弟离散,并赋予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战乱零落之苦。“吊影”,孤身独处,没有伴侣,对着自己的影子感伤。“千里雁”,雁群飞时,行列齐整,古人常用雁行比喻兄弟。“辞根”,草木离开根部,这里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九秋”,深秋时节。秋季三个月,有九旬(九十天),故有“三秋”、“九秋”之称。“蓬”,草名,即飞蓬,秋天枯死,常被风连根拔起,在空中随风飘转,所以又叫“飞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共望一轮明月,天各一方的兄弟,怎能不流下伤心的眼泪;一夜之间,在五个地方,大家都同样怀着思念故乡的心情。尾联以情结篇,以己推人,紧扣题意,以绵邈真挚的情思,绘出一幅五地望月共抒乡愁的图景。“乡心”,思念故乡之心。诗人生长于河南新郑,在他的诗文中,每每称河南为故乡。评 解 这是一首写战乱思亲的七律,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全诗语言浅白平实,如话家常,而意蕴精深,情怀真切,生动感人,已经显示出白体的特色。刘熙载《艺概·诗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这首诗纯用白描手法,不用藻绘,也不用典故,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代表。在结构上,“一气贯注,八句如一句,与少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同一格律”。(《唐诗三百首》评语)

匿名回答于2020-01-05 13:28:29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时难,即指题目中所说的“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到白居易和产业,经过这场战乱已荡然无存,骨肉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写战乱结束后的凄凉景象。战乱纷争终于结束了,然而,田地荒芜,杂草丛生,骨肉亲人仍流离失所,漂泊者相望于道。这两联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描写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历来,战争带给人民的都是无穷无尽的灾难,亲人们有家不能回,战争一起,田地、产业个部付诸东流,劳命伤则一,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来承担,兴、亡,最苦的都是百姓。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所以结尾,诗人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形成了默契。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匿名回答于2022-05-06 01:02:06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