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书卷竹是怎么长的?

一、竹简的制作


从目前考古发掘的竹简来看,竹简的制作并不困难,我们现在制作竹器的一些手工作坊都可以制得出来,现在淘宝上仍然有卖一些用来制作仿古竹简的材料,虽然与古代的竹简形制上有各种差异,但要达到古人那个程度,其实也并不是很困难。不过这里边有一个问题,当竹简的形制、厚度、长短等都已经达到了古人的要求,接下来的抄写就可能出现了一点麻烦。

根据我个人的实验,这种按程序刮削出来的竹片,并无法直接在上面着墨写字,因为表面比较粗糙,上墨之后会顺着竹纹理化开,而且竹简刮削之后比较薄,时间长了就会导致竹简变形。所以要打磨光滑,这样才可以书写。同时逐渐也不能过于薄,过薄不仅易断而且易变形。但即使打磨光滑,同样也存在着着墨不良的问题,所以我推测古代的竹简上面有些是刷过一层特殊的胶质材料,这样才更加利于书写。


二、编绳编连


竹简的编连目前疑点最多。我们前面就提到,究竟是先编连再书写,还是先书写再编连,这在目前的考古实物中都曾出现过。先书写在编连的情况,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永元器物簿》就是这种情况,因为编绳已经把字压上了,只有先写了再编连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出土的竹简更多的情况是先编连后书写,因为我们看到整枝简只有在编绳位置空留一块,没有墨迹。比如下面的汉简《侯粟君所责寇恩事》就是如此。按照出土的简牍所出现的不同情况数量来看,先编联后书写应该是一种主要形态。


三、背划线问题


近些年来因为红外扫描技术的介入,我们对简牍的观察和研究越加仔细深入。后来我们在简牍的背后发现了一些划线。起初并没有人注意,后来情况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可以对读的典籍文献,正面文献通顺之后,就会发现背面的背划线是连成一条直线的,比如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老子》就是如此。由此可知这些线其实是标志着位置关系的,这种背划线为我们解决简牍的编连问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疑问。

起初有学者以竹筒理论来分析被发现。这种理论认为,在竹简未制作之前的竹筒上,从上到下按照螺旋形画一条线,竹筒劈开之后分成一枚一枚的竹简,铺开成一个平面之后,螺旋形的线就可以排成一条直线,这条背划线可以起到编序作用。这样每一枚竹简就不需要再编号,后面的背划线就已经表示了它的位置关系。


这种说法对于了解简牍的形制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但这里的疑问非常多。比如说,先画线之后再制作,然后再书写

匿名回答于2021-07-08 22:11:48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