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世界奇迹 2.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3.是亚洲文明的剪影
由此对比,详写圆明园之“奇迹”,略写英法强盗暴行。当读者追随作者完成了圆明园梦幻般的心灵旅行,还沉浸这个凝结全世界人民几个时代的智慧与劳动,满溢着诗人的理想与才情的“奇迹”、“幻想中规模巨大的典范”,对它充满期待时,“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这种捶胸顿足的遗憾与愤恨全全指向“两个强盗”。文章对英法洗劫圆明园的暴行一笔带过,转而反讽和议论,言辞犀利,震撼人心,文字中充满了力量,前文不惜笔墨赞美圆明园,极力渲染铺垫,至此水到渠成。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应巴特勒上尉征求他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意见而写的一封信。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却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雨果的难能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民族主义,而是群众的角度,世界的角度,人类的角度,他公开斥责政府如强盗一般,颠倒黑白,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还在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透彻的。因此,他盛赞中华民族,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愤怒的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
匿名回答于2021-10-09 00:12:29
为后面的破坏做铺垫,从侧面突出英法联军的罪恶,以圆明园先前的景况和英法联军强盗过后圆明园的不堪之景,来强调英法联军的罪恶何其之大,反衬英法联军的黑暗残暴。雨果的评价抄书上的原话就可以了。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4课的课文。用反衬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匿名回答于2021-10-09 00: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