笺上碎语—押韵
写作格律诗、词,免不了会碰到押韵的问题,现在通用的"平水韵"是南宋时期徧成的,它反映的是唐宋时期人们写诗填词所用韵的发音状况,与当时官方普通话的发音是一致的。
可为什么社会发展到如今的时代,普通话的标准发音已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且中华诗词学会早就组织专家以现在普通话为标准,编辑了一套"中华新韵",用以诗词创作;而"平水韵"却顽强地活跃于诗坛,诗界老手基本上都看不起"新韵",好像"新韵"属于初学入门级的东西。当然"平水韵"要求严格,对创作者的要求高;而"新韵"相对宽泛,用于诗词创作会容易一些。愚意以为,除创作难易外,尚包含有更多的信息,特别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
官方普通话的发音,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有两次大的变化,一是宋元交替时期,一是明清交替时期;因此如今的普通话已远非唐宋及以前的发音。而是融合了大量北方游牧民族的语言后逐渐形成的。现在的普通话没有入声字,只有阴、阳、上、去,四种声调。入声字只在南方的一些省份,比如福建、广东、海南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方言中还保留着,也就是古汉语的发音。
实际上,元代后期,北方地区的普通话就已经和现在的普通话很相似了。可当时,无论北方的诗人还是南方的诗人,他们创作的格律诗词,仍然沿用和唐人一样的古音。这个现象,当然一直延续到现在。也就是说,到底用古音还是今音,这个问题不仅是我们今天所碰到并困扰的;千年来的诗人们都曾经困扰过。我想他们也曾讨论、争辨过:为什么时代变了,音韵却一成不变?不管当时的争论结果如何,有一点却是再清楚不过,那就是:诗人们早已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用古音。
如果把这个问题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联系起来,不难看出:正是这种近乎刻板的传承,才使中华文明几千年而生生不息,使文化的纯正性得于延续;无论哪种文化,只要和中华文明一对接,必然被触入。因此,我们鉴赏、学习、创作古诗词,也应该看着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比如京剧、越剧、黄梅戏等等艺术形式,如果都用普通话,那不就是在糟蹋这些国粹吗?当然,许多人会说,格律诗词创作也只是一种文字游戏,既然是游戏自也有游戏规则,要参与就必须要守规则;否则那大可以写现代诗。
匿名回答于2019-07-08 16:48:47
不要用什么“水平韵”,“中华新韵”。太矫情。有更好更简明的《十三辙韵》:
巧(遥,条)
佳(发,花)
人(人,辰)
扭(由,求)
捏(乜,斜)
出(姑,苏)
墙(江,阳)
来(怀,来)
东(中,东)
西(一,七)
南(言,前)
北(灰,堆)
坐(梭,波)
当然也是古人总结的,连毛主席都使用《十三辙韵》。
匿名回答于2019-07-09 06:27:30
古诗词分为古体诗和格律诗(词)。
在写古体诗的时候只需要押韵就行,压的韵可以是平水韵、词韵、新韵都行,不用讲究格律。
在写格律诗(词)时必须按照诗词的格律来写,比如五绝必须按照五绝的格律来写,讲究平仄。并且还需要押韵,这里的押韵诗押平水韵,词押词韵。
还有不懂的可以再问下我^_^
匿名回答于2019-12-17 10:4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