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匿名回答于2021-03-14 09:15:49
捕鱼的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原文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 ,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3、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4、简析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匿名回答于2021-03-14 09:16:45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出自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
释义: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2、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出自唐代王维的《桃源行》
释义: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
3、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唐代王勃《滕王阁序》
释义: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鸣声到衡阳之浦为止。
4、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宋代苏轼《寒食雨二首》
释义:我的小屋宛如一叶渔舟,笼罩在濛濛水云里。
5、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宋代杨万里《舟过安仁》
释义: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匿名回答于2021-04-18 23:01:58
1)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入风波里。
(2)兰溪棹歌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3)夜到渔家 张籍
渔家在江口, 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 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 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 春风动草衣
剩下的是一些零散的诗句,和渔民的生活有关的
数声渔笛,芦花风起作作。
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
阶庭空水石,林壑罢樵渔。
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旧宅樵渔地,蓬蒿已应没。
腊响惊云梦,渔歌激楚辞。
虎伏被胡尘,渔歌游海滨。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灭影从渔钓。泽渥资投分。
渔家小儿女,见郎娇不避。
匿名回答于2021-03-14 09: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