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中国历代有骨气的人及其事迹有哪些?急用?

1、夏明翰

1928年初,中共党员夏明翰被党调到湖北工作,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由于叛徒的出卖,同年3月18日不幸在武汉被捕。3月20日清晨,他被敌人押送到汉口余记里刑场。

当敌执行官问夏明翰还有什么话要说时,他大声说:“有,给我拿纸笔来!”28岁的夏明翰在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愤然诗句后慷慨赴死。

他的遗言为千万人记忆,然而很少有人记得,在他赴死的一年前,1927年的春天,夏明翰在听闻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的消息后,悲愤地写过:“越杀胆越大,杀绝也不怕。不斩蒋贼头,何以谢天下!”一年以后,这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将“骨气”两个字深深地烙入中华的脊梁。

2、文天祥

两宋的外患,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且敌人一个比一个强大。辽仅对宋的北方边防形成威胁。金灭了北宋,一度挥军南下,但宋室尚能保存半壁江山。

到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元朝蒙古铁骑南侵时,宋终于逃不了灭亡的命运。不过,南宋末年,宋臣并非全都束手待毙,他们为了保家卫国,或慷慨战死,或从容就义,其事迹可歌可泣。

3、屈原投江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 附近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

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大伙儿在汨罗江 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 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4、刘胡兰

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反动村长石佩怀处死。阎锡山匪军决定实施报复行动,大举进袭文水一带。为保存实力,中共八地委决定平川地区大部份干部转移上山。她以自己年纪小、熟悉环境为由,主动要求留下来,党组织同意了她的请求。

十二团三营连长王本固负伤,她将王本固隐蔽在一户军属家,用自己平时节省的钱给他买药治伤,并精心护理直至痊愈返队。12月,敌人频繁出击云周西村,并捕走地下工作人员石三槐等,形势日险。家人劝其撤退但她仍坚持等上级通知。

1947年1月11日夜,上级通知她转移。次日拂晓,国民党却突然包围了云周西村,把先期被捕的石三槐押解回村,强令全村群众到观音庙集中。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国民党当场又抓捕了石世辉、陈树荣、刘树山、张年成等,并胁迫她出场坦白。审讯中,国民党千方百计,软硬兼施,想诱使其供出同党,并相许给她土地。刘胡兰百般不从,从容就义。

5、朱自清

我国着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

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匿名回答于2020-04-07 08:25:08


比如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商周时期,商末贵族孤竹君在其晚年,因偏爱小儿子叔齐,有意推翻嫡长子制度命次子继承家业。

孤竹君去世后,叔齐执意将家业由兄长伯夷继承,然而伯夷也不愿继承,为了避免叔齐为难,遂于夜深远走他乡,但叔齐也是恪守礼制之人,见兄长不告而别,二话不说便寻他而去。皇天不负有心人,叔齐终寻得其兄长,二人便决定不再回归故里,于是投奔周国,过上了寻常百姓的生活。

但不久周国举兵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周国属于商朝的附属国家,以下犯上,视为不仁,便上朝劝谏,二人秉持仁心并未阻止此次讨伐,反倒激怒周武王,惹来杀身之祸,被下令拘禁。

后来周朝建立,伯夷、叔齐仍为出去心中的芥蒂,认为周朝的建立违背礼制,发誓不与周人往来,不食周朝土地上的食物,最后守着心中的执念,饿死在首阳山。伯夷、叔齐的典故被史记撰写者司马迁列入了列传之首,兄弟二人也作为商周时期恪守仁义的典范流传至今。

除此之外还有下面这些人物:

屈原,宁愿死也不愿看到国家灭亡的骨气。

司马迁,宁愿忍受宫刑也不愿放弃生命放弃理想的骨气美。

勾践,忍辱负重十多年只为心中的理想抱负不灭。

苏武,被外敌捉走为其牧羊几十年只为心中有一信念~终有一天可以回到自己的国土。

还有近代的康有为、梁启超等等很多人,他们都是很有骨气的,但只因各人所表现出来的方式不同。



“败而不馁胜不娇,傲骨凛凛硬似刀”。行走于人生,我们只要保持自我,不趋附于权势者;我们只要坚守原则,不畏惧于威逼者;我们只要秉持傲骨,乘风破浪,尽显人生风流,足矣!

匿名回答于2020-04-08 02:51:32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