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为什么春秋的时候国君都叫公,到了战国却叫王?

春秋时期的“公”是一种尊称,按爵位来说很多国家只是侯爵,例如:“晋国、齐国”,更差的还有伯爵、子爵、男爵。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纷纷自立为王,从各国的世系中都能发现“由公转王”或“由候转王”的节点,例如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魏襄王→魏昭王→魏安釐王”;又如虎狼之国秦国:“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


匿名回答于2019-06-15 15:32:34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威望尚存一息,特别是齐桓公称霸诸侯后,“尊王攘夷”的口号喊的震天响,其他诸侯国纷纷臣服,但是唯独一个大诸侯国很是自大,表示要和周天子并驾齐驱,第一个称王,那就是楚国,楚国是诸侯国中第一个称王的,楚武王表示第一个要和周天子分庭抗礼,此后楚国的国君前赴后继,如抓了宋襄公的楚成王,特别是“问鼎中原”的楚庄王,直接把大军开到周都示威,吓的周定王赶紧派王孙满慰问,楚庄王直接问传国九鼎的大小轻重和下落,大有对周天子取而代之的意思,幸亏王孙满口才极好,楚国阴谋没得逞,这是春秋时期的唯一一份,但是自“三家分晋”事件之后,周天子的威望一落千丈,甚至成为傀儡,诸侯们蠢蠢欲动,诸侯们纷纷称王,和周天子并驾齐驱,韩赵魏,秦,燕,齐六国纷纷效仿楚王,纷纷以王自居,中国进入战国时代,这七个主要的大国并称“战国七雄”,而“三家分晋”事件也成为春秋进入战国时代的分水岭!从此以后周王室摇摇欲坠,诸侯们拿他们当空气,以至于周赧王向诸侯借钱讨伐坐大的秦国,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被打的“债台高筑”,后来,秦国直接灭了周朝,设封“东周公”和“西周公”,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了东方六国,持续800多年的周王朝结束!






匿名回答于2019-06-15 17:30:54


春秋的国君并不都是叫“公”的,也有称“侯”的,比如鲁侯,以及联合犬戎攻打周幽王的申侯。周代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不同邦国的国君根据自己所属的不同爵位,称呼也不相同,比如吴国就是“子”爵,宋国是“公”爵,郑国是“伯”爵,许国是“男”爵,齐国是“侯”爵,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也是当时最高权威的称号,从华夏诸国的角度,“楚王”是个僭称,也就只有楚国自己在用,在华夏诸国范围内,一旦敢用就立即遭到周天子的大军讨伐。

战国时期,周天子早已威严扫地,各个强国都想着通过称王,以提高自己在国内与国际的权威号召力,这才有“五国相王”的事件。

匿名回答于2019-06-16 02:25:30


首先,你得明白,爵位等级分哪几种。

《孟子·万章》云:“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王、公、侯、伯、子,此乃五等贵爵。

周时,还无皇帝一说,天子即王。

周初建,分封诸侯,各地侯伯林立。

比如我们所耳熟能详的姜子牙,便被封为——齐侯。

到了东周末年,周朝国力弱小,各地诸侯四起趁火打劫,最为出名的便是五霸了。

而我们较为普遍认知的五霸即:齐恒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

连当年的姜子牙都只是侯爵,五霸何德何能?

答案肯定是非也的。

比如说最先起事的齐恒公(齐,看上面,姜子牙封齐侯,懂了吧。)

齐,只是侯国,国君也只能是侯爵。

可为什么他能称齐恒公?

首先,这个恒公一称并非他的爵位,而是谥号。

其次,齐恒公虽有称霸之意,但周天子依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也在,诸侯也在虎视眈眈,他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真正理由,或者说能力。

而周天子势弱,齐国在当时又是诸侯最强,天子与齐国一拍即合,互相借势,周天子将自己女儿嫁给齐恒公,并特意提升齐一个爵位,所以齐恒公才从齐侯变成齐公。

总结来说,齐是后来从侯爵升的公爵,所以齐恒公方可称公。

除了齐,还有一个更特殊的,那就是楚。

楚,在它强盛的时候,就向天子请求晋升爵位,(别看楚怎样怎样的,楚只是子爵而已)。

可天子不同意啊,人家虽然势弱,可好歹也是天子,你以为你是齐呢……

所以矛盾便爆发了。

楚,直接自立。

我都这么强了,你还不给我晋升,还让我当这个小小的子爵,我还要不要面子。

既然你这个天子不给我们晋升,那我们自个儿给自个儿晋升!

而且,这一晋升,就把逼格提到最高,什么公侯伯子,老子要当王!完全不给天子面子!

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楚庄王。

而其余三国,宋是最牛皮的,因为人家本身就是公爵。

秦呢,是伯爵。

晋呢,是侯爵。

这两国没有得到齐那样的提升,也没有像楚那样大逆不道直接称王。

但既然后面同为春秋五霸,那实力肯定差不了多少,人家心里又怎么会甘心为人后。

而刚好,太子允许各级诸侯在国内称公,允许诸侯臣子在安葬其君时称公,这种公,是尊称,并非爵位。

所以说,秦晋,甚至齐,所谓的公,其实只是尊称,谥号!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爵公!

而到了战国时代,那意义又都大不一样了,那时称王是彻底反了。

无论五霸也好,七雄也罢,他们之间都有一个大概相似的成立过程(一些特殊的除外)。

最先,诸侯都是自个儿喊自个儿的爵位、名号。比如什么什么侯,什么什么伯。

到了春秋,诸侯虽有称霸、争霸之意,但到底天子依在,“尊王攘夷”等一纸压力还在,大家都不敢太无法无天,却也喊起了什么公什么公的。

春秋已去,周王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诸侯之间也彻底角逐出了活下来的大佬。

此时不称王,更待何时!

——

称公,是尊称,亦是心里对天子的那最后一分敬意。

称王,是对自己领地国家实力强大的肯定,是彻底脱离周王氏的标志!

——

道德三皇五帝,

功名夏侯商周。

七雄五霸闹春秋,

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

北邙无数荒丘。

前人播种后人收,

说甚龙争虎斗!




匿名回答于2019-06-16 04:54:49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