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在战国之前,“百姓”是对什么人的总称?

我国奴隶社会中只有贵族有姓,因此称之为百姓。《尚书·尧典》:“平章百姓”。其中百姓就指贵族。战国以后泛指平民。

  古代庶民无姓,有土有官爵者才有姓。遂以“百姓”作贵族的通称。在商指奴隶主阶级,在周指封建领主阶级。有贵贱之分,如西周以姬姓王族为贵。春秋后半期,宗族逐渐破坏,土地个人私有的地主阶级代替土地嫡子世袭的领主阶级兴起,百姓逐渐失去贵族的意义,社会地位与庶民相似。《书.盘庚下》:“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诗.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遍为尔德。”毛传:“百姓,百官族姓也。”《国语.楚语下》:“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周礼.秋官.小司寇》:“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其位,王南乡,三公及州长、百姓北面,群臣西面,群吏东面。”

匿名回答于2020-03-10 21:13:20


古代的平民都是没有姓的,只有贵族才有可能获得姓,所谓百姓是指“禄而有土、仕而有爵”的人。

战国之前是贵族的总称,在五经中的百姓多指的是贵族或官吏,而到四书中绝大多数就指的是平民了。

匿名回答于2020-04-29 00:00:46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