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对当代人对于孝的启示
百善孝为先。孔子非常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今天的人们对于孝道却在褪色,甚至不以为然。对当代人来说,讲孝理应是和古代一样,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要学习论语,要让现代人真正明白孝是为人之本。所以,论语中有提及“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现代当今很多人都认为,只要自己让父母衣食无忧,过上物质丰裕的生活,就是最大的尽孝之道,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中国从古到今,都讲究“道德”,即道德比物质更加重要。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努力让父母过上物质丰厚的生活,但在社会上做违反道德的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这样使父母担心、忧心,甚至是自责,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能够有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父母更加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本本分分做人,不做违反道德之事,即使生活并不丰裕,但是有高尚的品德,一生平安,这样才是对于父母最大的欣慰与孝道。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做一个有道德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对于父母真正的孝。所以,对于父母物质丰裕是次要的,父母真正想要的是子女本分的做人,不要惹是生非,触犯法律底线,让他们看着自己平安健康的生活下去是孔子所说的最大的孝。这也是论语所对于孝道来说最深刻的启示。
二.《论语》对当代人对于学习的启示
对于学习部分,在《论语》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在阐述学习的重要性以为如何去学习。孔子对于学习在《论语》之中做了非常详细的说明,比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们现代很多人并不会真正的学习,现在当今社会的大多数的学生,都有这种感觉:当学到的知识增多,读完的书慢慢堆满自己的箱子时,却发现其实这么多年来,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是很多,读过很多的书,见过很多的人,但是读完的书就如同见过一次面的陌生朋友而忘记得一干二净。所以,思考就会显得尤其的重要,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学而时习之”。真正的学习,是要如上《论语》中所说,要学思并重,勤学好问,多向他人请教等,只有做到了上述孔子所说的学习方法,那么才是真正领悟、真正学会了学习。另外,当今很多人都认为,学习只是在学校里学生应该做的事情,或者是孩子才应该去好好学习,等到长大了,从学校中毕业了,学习就和自身无关了,从此就完全没有必要学习了。或者说一个人的仁义道德与学习无关,没有学习照样可以拥有仁义道德。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在此孔子指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所以,学习是一个人必须要终身所有的,如果一个人要想拥有仁义道德受到他人尊重,必须要同学习并重才可以,因为治学是仁信的基础,没有学,则没有仁,我们要在一生中都像孔子所说的那样,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还有一句名言对于我们当代人的启示很大,这就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在生活中,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设身处地多为别人考虑,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问题、做事,我想许许多多的矛盾、纠纷甚至悲剧都不会产生。然而,当利益冲突一旦出现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为什么今天的我们想问题总是忽略了它呢?所以,对于学习生活的启示,论语给我们当今社会的人也有深刻的反思。综上所述,在学习方面,孔子也做出了非常详细的解释,对于我们在生活学习中,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真正的学习,去终身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三.《论语》对当代人对于中庸之道的启示
对中庸之道的启示,也是论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论语》中所说的中庸,不是贬义的那重含义。而是指褒义的方面,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其中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笔者认为,还可以推而广之,将中庸解释为:不走极端,寻找矛盾双方之间的平衡点。应该说,这是贯穿整部《论语》的一个重要思想。我们现代人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不论你做什么,如果你想做到优秀,就需要必须相信孔子说的中庸之道。从这个角度说,孔子的道理,应该可以是我们学习的真理。所以,孔子的中庸之道,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启示,告诉我们在生活之中不要去走极端,不要太过度,要适中才好 要有中庸之道,这样一个人才会慢慢进步,不会在生活中遇到太大的挫折。在现在社会科技发达、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人天天都处于忙碌之中,心中所想只是能更多的追求自己的欲望,得到了一些还想要得到很多,欲望无限的增大、增多,所以,很多人因此最终的结局都不是很好,事后才会后悔。所以孔子的儒家中庸之道,给予了我们很深刻的思想,做事适可而止,满足一定程度就好,不可走极端,矛盾不可太深,要有适度原则,否则会过犹不及,造成不可挽回的错误。所以,我们要学习孔子的这种中庸之道,做任何事情不可太过分,要有适度原则,这样才可以避免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之事,自己在平时生活中也会比他人更加的快乐舒心。
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对于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非常重要,所以,当代人不可以认为论语中的名言已经过时,论语中的名言在当代仍然有指向引导作用,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启示。但是,《论语》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其中存在一定的封建糟粕的不可取思想。因此,我们要有所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性的汲取论语中的名言至理,使我们当代人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上更上一层楼。
匿名回答于2019-06-16 19:26:36
论语,以德为规范,以社会为“职场”,一套立人、立事、立世的儒家方法原则。其基础是以“道”为基,然后才有德。这个道本质是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以自然法则来行德,其核心是“一日三省吾身”,已内求自身反省,来行德,而不仅是文字范畴的内容,犹如王阳明对世界的认识,源自自身内求“反省”顿悟。这是当前缺少国学大师的根本原因。
匿名回答于2019-06-17 17:06:11
首先,《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录。由孔子门人和再传弟子所集成。流传的本子共二十篇,每篇分若干章。
语言简练含蓄,有的具有格言的性质,有的还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子罕》),包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先进》篇弟子侍坐章写子路四人谈话的神态与内心世界,《微子》篇写长沮、桀溺、丈人遗世傲然的态度,都很具体生动。南宋以后,《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和称“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必读课本。
下面,分开来讲这二十篇。
第一,学而篇。告诉我们:
1、学习要反复的温习,才能从中得到乐趣,不要受外界的干扰,要坚定自己的信念。
2、从小我们就要尊重、孝敬父母。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首先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修身,而孝为天下先,那么修身则要从孝道开始。
3、待人真诚,还要不断反省自己。知不足,而自我改进。
4、做事要尽心尽力。
5、同道德品质好的人接触,才能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第二,为政篇。告诉我们:
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告诉我们,读书要有选择的读,要读那些思想纯正,有益于我们身心健康的书。
2、人生可以划分为许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我们要做的事,所以,我们要学会规划人生,不要虚度光阴。
3、我们要真诚的孝敬侍奉父母,使他们安享晚年。而不真诚的话,与饲养狗马无区别。
4、《学而篇》中,只告诉我们学习要反复温习,而这里,则又告诉我们,“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就是说,学习要经常温习,而后就能获取新的更深一层的知识,这样才能知道自己哪方面不足。学习时,还要勤于思考,进而取得进步。
5、做人要讲诚信,说了就一定要做到。如果做不到,就不要向人许诺。
6、做人要守本分,不要为了某一个不耻的目的而结党营私。
第三,八佾(音同“艺”,古时乐舞的行列。佾是一种礼仪性质的舞蹈,只有对有资格的人在的情况下才能演出。)篇。
1、做任何事我们都要从俭,不要去追求奢华。过分的追求奢华容易使人变得贪婪。做事尽力就好,不要苛求自己,因为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
2、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仁德等品质具备了,礼节仪式便也应运而生。
3、不要做违背良心的事,如果做了就要改过,并保证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
4、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彼此间要以诚相待。
5、“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是金子总要发光,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人看到你的光芒。
第四,里(这里用作动词,居住。)仁篇。
1、我们要选择一个有仁德的人居住的地方居住。并且还要做一个有仁德的人,要以德服人。
2、为仁才可辨是非,所以我们还要做一个有仁有爱,有优秀品质的人。
3、“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要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钱财,那样,自己用起来也不会心安理得的。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朋友之间要重道义,并且要向有德行的人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进而也成为有德行的人。
5、“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就会有所牵挂,那么,只有把自己父母安顿好,自己才有立足之地,精神压力也不会太大。对父母我们要尽孝道,不仅要父母衣食无忧,还要使父母精神愉悦。
6、少说话,多做事。
7、德不孤,必有邻。
第五,公冶篇。
1、有仁德的人,不是仅仅体现在嘴上的,能言善辩就可以,而是要用实际行动来体现,这样才会令人信服。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对于自己不可改变的事,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学习方面,我们只有勤学苦读,不耻下问才能获取真正扎实的知识。
4、我们很容易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但成为一个有好的德行的人却需要更多的努力。是否有德,体现在:行为上、处理对上对下的关系上,再就是做事是否合乎义理,做错了事,就要真心地去悔过、改正,而不要敷衍别人去认错。
第六,雍也篇。
1、做事我们都要认真,不要拖拉,而且还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人不可以自夸自大,要时时刻刻都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我们不要忘记恪守中庸之道,要从传统文化中继承最精华的部分。
2、聪明仁德皆可以后天养成,只要肯努力肯付出。具有良好的风度和修养的人其外在的和内在的质朴相得益彰。
第七,述而篇。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我们不能因为有一点小小的成绩就满足。教学要注意方法,要学会启发式教学,要给孩子思考的时间。
2、有些东西可遇而不可求,既然求之不得,那就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富贵虽然是人所向往的,但要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得。
3、做任何事,都不要满足,都要尽全力做到最好,这样才会取得更好的成绩。用心去做每一件事,你才能成为一个贤德的人。
第八,泰伯篇。
1、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我们要做一个懂礼仪的人。好的道德品质具体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比如说话的语气、做事的风格的等。
2、不论在什么时期,在什么情形下,我们都要坚定信念,努力的学习,坚持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我们要不断的学习。
3、一个人应该以大局为重。不要为了个人的私利而做事,。要心怀国家,只有心胸开阔,意志坚强,才能实现伟大的目标。
第九,子罕篇。
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要过分的在意,我们所要在意的是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做事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要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间就像这河水一样,日日夜夜不停流淌。告诉我们,时间不等人,所以我们要分秒必争,不要虚度光阴。
4、虽然在这个世界上平庸的人有很多,但我们从小就要立志。不要甘于平庸。事在人为,只要你意志坚定。努力奋斗,就会成功。
第十,乡党篇。
1、善辨不是表现在对任何事都斤斤计较,要有分寸,只要在正式的场合阐明自己的观点即可。
2、待人接物要懂得礼仪,还要注重礼仪。在任何时候,都要遵守社交礼仪,做一个知礼守礼的人。“寝不尸,居不客”一个人在家时,没有必要过于拘谨,可以在家完全的放松自己,不要把自己弄得跟个客人似的。
3、“食不言,寝不语”我们要养成将的生活习惯,他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上,无论吃饭还是睡觉,我们都要有良好的习惯。
第十一,先进篇。
1、选才就该选先知礼乐的人,只有先懂得礼乐才知道如何做人,会做人才会做官。因此我们要先学会做人,在想法弄透其他道理之前要先知道人生的道理。
2、“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告诉我们,话不在多,切中要害即可,我们说话时也要言简意赅、言之有物。
第十二,颜渊篇。
1、要想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首先要有自我约束的能力,而且还要按照礼法做事。并且待人忠诚,讲道义,遇事不摇摆不定,这样才算是一个有德的人。
2、“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坚守岗位,不松懈怠慢,执行政令要忠实。我们无论做什么样的工作,都要坚守岗位,勤勤恳恳工作,真诚待人。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急无论对上对下,还是对内对外,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要保持一颗仁德的心。
4、“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好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仪约束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免于误入歧途。
第十三,子路篇。
1、从政要以身作则,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不知疲倦地为大家做事。在治理国家时,如果本国的人民安居乐业,那么远方的人民自然前来臣服。
2、“欲速则不达”,做事情不要急于求成,那样的话反倒弄巧成拙。“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也不要见到一点小利就收,那样会丢掉更大的利益。
3、“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做事我们要认真,做人我们要真诚,对待长辈我们要遵守礼节。做什么事,我们都要从全局出发,追求事情的和谐与完满。不要随波逐流,同流合污。
4、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对待任何成功我们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5、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要想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首先要塑造一个刚毅的性格。其次待人接物要有礼貌。
第十四,宪问篇。
1、在这里,孔子为我们讲述了仁德与勇敢和善言论之间的辩证关系。要做到仁德、智慧、勇敢这三方面很难,但我们也要努力去做。人贵在身上有好的品质,才能真正的得到别人的尊敬。良好的道德品质会让我们终生受益。
2、在国家有难时,应以大局为重,不要顾及个人得失,以振兴国家为己任。
3、“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骄傲自满,只有记住这一点,才能取得更大成功。
4、对待上级,我们要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
第十五,卫灵公篇。
1、有些人很谨慎,惜言如金。这并不是说他们木讷、不善言辞,而是说这种人很有智慧,他们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适用于很多事情,很多方面。正如句中所说的“可以终身行之者”。
3、“君子不为物所役”,君子追求的不是物质上的东西,而是精神上的道。
4、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思考毫无意义的事情上,还不如去学习。
5、得到一个职位,不仅要靠聪明才智守住它,还要靠仁德完善它,用庄严的态度对待它,而且行动还要符合礼仪。
第十六,季氏篇。
1、想要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就要有一个一流的国家政权。“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一个人交往,自己也会沾染上他身上的习性。所以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第十七,阳货篇。
1、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与《三字经》第一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一样。告诉我们,人生下来就是善良的,今天的“我”是受所处环境的影响的。
2、“五仁”为恭、宽、信、敏、慧,哲学号是做人最重要的。我们按照这五项做了,就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和拥护。
3、“色厉而内荏”,看一个人的形色,就知道这个人的为人。这不是说相面,而是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内心怎样,会在神色上现露出来。
4、“道听而涂说,德之弃矣。”一个具有良好品质的人首先言语要谨慎,不能人云亦云。另外,在行为方面一定要行得正,不能为一己私利而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第十八,微子篇。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便是狂人接舆,也有这份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这种责任感。
2、儒家有“不可为而为之”的说法,就是说明明知道没有可能仍要去做。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
第十九,子张篇。
1、我们有所选择的去做事,不要因小失大。
2、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干什么,就要认真做好,这是最基本的事情。只有做好分内之事,才能做好别的事情。
3、做人来不得半点马虎。正如子夏所说的:听君子说的话严正精确。做人一定要有原则,有立场。
4、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也哀矜而勿喜。”当政的人失去正道,百姓离心离德已经很久了。如果了解了百姓的实情,应当同情怜悯他们,而不要沾沾自喜。如果一个地方政治清明,那么当地的老百姓就能安居乐业。本分为民。
5、“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知错能改,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品德之一。不要去试图掩盖自己的错误,那样,反而让人更讨厌你。
第二十,尧曰篇。
1、人的成长要走正道,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任何发展都是在前代的基础上损益的结果。否认传统谈不上发展。国家所要重视的是:人民,粮食,丧葬,祭祀。
2、做人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实守信用,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处事公平,就会使大家高兴。中国有一个成语“设身处地”。
综上所述,《论语》主要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做人做事。也就是仁、义、礼、智、信。也就是说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匿名回答于2019-06-18 04:11:42
《论语》的核心就是阐述君子和小人问题,但《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在概念上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君子和小人是截然不同的,不是我们现在经常简单认为的君子就是好人,小人就是坏人。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首先是指出身上的区别,出身大宗的人,也就是天子、国君、家君的嫡出直系子女,他们都属于君子。而庶出的、旁支的就属于小宗之人,简称小人。
从出身方面来看,只有贵族才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平民百姓和奴隶们是没有君子和小人之分的。但是《论语》中提到的君子和小人基本上不是指他们的出身,小人出身,甚至君子和小人出身以外的平民百姓甚至奴隶,如果他们通过一定方式混入了上流社会,成为社会管理者,他们也就跻身君子之列了。
从出身和身份上划分,君子和小人是不关乎道德问题的。但作为社会管理者,其人品是十分重要的,让人品有缺陷的人来管理社会,社会是要出问题的。
所以《论语》中不断强调君子的人品,要求君子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而咱们今天教育的重点却是在知识和技术上的,对道德培养可以说达到缺失的地步,非常必要在这方面进行检讨。
匿名回答于2019-06-17 00:09:07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
在开篇的“天地人之道”里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人.相之于天地的永恒,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质量,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安康、生活态度积极、和亲人朋友、同事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多方面又十分精辟的道理,乃至读完,行人处事的一切尺度,豁然于眼前:
处世:“以真报怨,以德报德,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因为内心的坦荡,自信,泰然而自内向外油然而生的从容、宽容.但这种宽容变有尺度,并非毫无原则的谦让、宽恕,而是以真报怨,以德报德.其实面对自己过往的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当时有过许许多多的情绪,可是走过来回头再看的时候觉得其实也没什么,不管是帮助爱护自己的,还是曾经嘲弄甚至伤害过自己的,都不过是人生的一种经历而已,处世为人,除了要感谢帮助爱护自己的人,同样也要感谢那些嘲讽甚至伤害过自己的人,因为只有他们的嘲讽才更让人感觉至深,才更人觉醒与自强.
交友:“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是对我们的忠实劝告,并提醒我们广交益友,不交损友,在与人相处的分寸把握上应“君子之交淡如水”.慢慢品味才深深的感悟什么才是“淡如水”,水的纯净与清彻.
对待事业:“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并且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不是语言的力量.
通篇读完综合发现,书中频频出现的一些词语定、坦荡、温暖、从容、朴素、和谐~~其实,这些就是本书所要告知我们的为人处世的真谛.夜以继日里,我终于读完了它,合上书的刹那、我深切感受到自己找到了一把打开心灵枷锁的钥匙.这些枷锁是虚妄之想的枷锁,庸人自扰的枷锁、面对不顺、不公、不义、不礼而只知一味或愤慨、或忧郁、或礼貌、或怒目相向、亦或消极避之的枷锁.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处世、为人、行事、以及生活中的凡此种种,给自己的人生多一份空间与遐想的余地.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
匿名回答于2019-06-16 18: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