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为落第秀才,略通经书,后为教官,中举人,传闻又自阉入宫。他善察人意,受明宣宗喜爱,被授为东宫局郎,服侍太子朱祁镇(明英宗)被称为王伴伴。1435年,英宗即位,升王振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他以防备大臣罔上为由,劝英宗以重典治国,但因英宗祖母张太皇太后及阁臣“三杨”等齐心辅政,故而不能干预政事。1442年,张太皇太后死,“三杨”亦相继老死,王振于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专权八年,被英宗称为先生。公卿大臣称之为翁父,争相攀附。
1449年,瓦剌大举入侵,王振力劝英宗亲征。途中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误行程,行至土木堡时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也被杀死。1457年英宗复辟后,下诏为王振正名,并以香木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在京师智化寺北院建旌忠祠,以祭祀亡灵。
匿名回答于2019-06-09 17:55:17
1436年,英宗登基,临朝时只有九岁,年幼无知,天真好动。王振俨然以师傅自居,动辄训斥,英宗也不敢言语。当年宣宗临终之际,孙皇后曾诏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五大臣于御榻之前托孤。胡太后让英宗拜过五大臣后,又宣王振上殿,当面训责王振。这时,两侧侍立的女官刀剑出鞘,放在王振的脖子上。英宗见状,赶忙跪下向太后求情,辅政五大臣杨士奇等也随皇帝跪下。太后说:“看在皇上和五大臣的面上,留你一条狗命,今后你只能侍奉皇上生活,不能干预国事。”王振又惊又怕,慌忙磕头谢恩,此后稍有收敛。数年后,太后病故,王振官升到司礼太监,英宗也称他为“先生”,王振的身份、地位陡然增长,权力欲望也恶性膨胀。王振在朝中日益专横,目空一切。英宗皇帝对他也言听计从,百依百顺,终于导致了一场皇冠落地,国运危急的悲剧。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在我国边境的蒙古族瓦剌部落十分强盛。由于王振在与瓦剌进行贸易的时候,有意轻蔑欺侮对方,激怒了瓦剌首领也先。这年秋天,也先率军大举进犯明朝边境,一路烧杀抢掠,山西守军连连败退,边塞许多城镇失陷。消息传到京城,朝野震动,人心惶惶。王振却十分轻敌,认为瓦剌军队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他想趁此机会,建立奇功,树立自己的威望,以便将来控制军队和将领。他竭力劝英宗皇帝率大军御驾亲征。他说:“瓦剌是边陲草寇,野蛮懒散,如果大明天子亲临战场,定会使他们丢盔卸甲、望风而逃。陛下亲政数年,国泰民安,显示了您的文治才能,这次亲率大军,平荡敌寇,使四夷宾服,更显示出您的武功。举国上下万民景仰拥戴,江山水固,您也可以高枕无忧了。”其实王振还有另外一个目的没有说出来,他想借这次出兵的机会,让皇帝路过他的家乡,借皇帝的威风,狐假虎威,耀祖光宗。英宗皇帝也是个好大喜功的人,王振的几句奉承话让他心花怒放。再说他在皇宫呆腻了,也想借此机会到外面风光一番,于是决定三天后起程。
谕旨一下,文武百官都大吃一惊,认为这样打无准备之仗太冒险。吏部尚书王直率领大小群臣在紫禁城午门外跪倒,恳求皇上收回成命。英宗对王振偏听偏信,别人的话根本听不进耳中。农历七月十七日,英宗率领5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从北京出发,直奔河北、山西方向。这是一次心血来潮、仓促盲目的军事行动。军队临时由各地调集而来,既不了解敌情,又缺乏必要的后勤准备和战略战术的研究,这次出征的败局似乎是早有定论的。
塞外的秋天已比北京凉了许多,大军出居庸关后,从河北怀来向张家口方向前进,连日风雨交加,阴雨绵绵,道路十分泥泞难行。由于准备不足,粮草接济不上,士兵们连日行军,饥寒交迫,很多人冻饿而死,沿途到处是伤兵和死尸。许多随从出征的大臣和将领看到这种情况,担心此行的前途不妙,纷纷给英宗上奏章,要求停止前进,回师京城,王振此时正在兴头上,眼看离家乡不远了,怎肯轻易放弃。他竭力怂恿英宗一意孤行。瓦剌首领知道明军北进的消息,表面上不动声色,并制造了一些假象迷惑明军。他们采取了诱敌深入,欲擒故纵的策略。当明英宗率军到达山西大同附近,瓦剌军队在深山里埋下伏兵,明军的先锋部队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山谷,瓦剌军队从两侧的高山放下滚木擂石,放射弓箭,明军顿时大乱,哭爹叫娘,仓皇逃命,结果厮杀了半日,全军覆没。英宗接到情报后,惊恐万状,六神无主,担心自己的性命难保,慌忙撤退,也先在后面紧追不舍。
大同总兵郭登建议从紫荆关绕道回京,王振却坚持原路返回。当晚英宗惊魂不定地来到距怀来县城20多里的土木堡,当地的官员和随行官员请英宗进驻县城,以便于防守。兵部尚书邝埜等建议皇上连夜赶赴居庸关以防不测。英宗和王振非但不采纳,还骂他们胆怯迂腐,不懂军事,竟决定停止行军,在土木堡过夜。土木堡地势高,无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有河,被瓦剌军占据,将士饥渴难耐,挖井二丈仍无水。隔日瓦剌军队包围土木堡。也先遣使诈和,并主动撤离,以麻痹明军。明英宗不疑有诈,遣曹鼐起草诏书。王振下令移营就水,当明军大军移动时,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乱成一团,瓦剌军伏兵四起,趁机发动总攻,仓促应战的明军被打得大败。明军二十余万人有三分之一战死,中伤居半。明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愤怒至极,抡起铁锤砸碎了王振的脑袋。樊忠不久亦战死。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礼部左侍郎杨善、文选郎中李贤等数人侥幸逃出。明英宗看到突围无望,索性跳下马来,面向南方,盘膝而坐,等待就缚。
土木之变致使明英宗被俘;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名随行出征的文官武将战死;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军火武器研发亦被大大阻碍;京城的门户亦已洞开;明英宗复位后更是杀了以于谦为首等众多权臣,导致明朝军政在土木之变之后第二次断层。
随着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在土木堡之变被消灭殆尽,皇帝只能通过内廷的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以贯彻自己的意志和整个国家的意志,文武大臣和君主离心离德,国势日蹙。
明英宗南归后,以及皇储问题,景泰、天顺年间,明朝皇权斗争愈发激烈,朝臣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左右摇摆、嫁祸诬陷,斗争也更加残酷。
匿名回答于2019-06-09 18:27:19
赵高”的大名所谓是“遗臭万年”,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怎样的人,导致大秦帝国灭亡的罪归祸首之一,从秦始皇还是太子的时候便侍奉于他,喜欢阿谀奉承,诡计多端,深受秦始皇的宠爱,成为当时秦朝的“第一太监”,但因为秦始皇还在他不敢闹太大的动静,秦始皇死后,赵高便开始了他的“霸权之路”。
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故陆贾叹曰:“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指秦朝灭亡)”而《战国策》的编者刘向更是直言不讳:“秦信同姓(即宗室,这里指赵高)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
2、董卓(汉朝)
初为琼州豪强,汉灵帝时任州牧,凶横反常。公元189年,率兵入洛阳,毒杀少帝,另立献帝,自为相国,独断朝政,泼辣淫乱,激起全国敌对。他燃烧洛阳,西迁长安。公元191年二月,又授意朝廷封他为太师,位在诸王之上。他掠取金钱巨万,计黄金二三万斤、白银八九万斤,锦绮奇玩堆积如山。公元192年,为司徒王允等人所杀。
3、黄皓(三国时期-蜀国)
黄皓是三国时蜀汉宦官。章武三年(223年)五月,刘禅在成都继位称帝,时年十七岁。刘禅渐渐长成,宠信宦官黄皓。黄皓便阿谀献媚,处心往上爬。董允每每正颜厉色地匡谏刘禅,多次责备黄皓;黄皓十分惧怕董允,始终不敢为非作歹。董允在世之日,黄皓的官位一直不过黄门丞。
董允死后,与侍中陈祗互为表里,开始参与朝政。陈祗死后,黄皓开始专秉朝政,从黄门令一跃成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总揽朝政、操弄威权,并排挤在北伐前线的大将军姜维。
刘禅弟弟刘永憎恶宦官黄皓,黄皓取得刘禅的信任把持朝政后,在刘禅耳边谗言离间刘永,刘禅渐渐疏远刘永,以致刘永竟十多年不能朝见刘禅。众大臣多依附黄皓,罗宪独独坚正不移。黄皓憎恨他,贬他为巴东太守。当时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让罗宪领军,当阎宇的副将。
景耀二年(259年),樊建担任尚书令(丞相)。自从樊建、董厥、诸葛瞻统领朝政,姜维常常在外打仗,黄皓玩弄权柄,诸葛瞻、董厥都将就庇护黄皓,没能够纠正刘禅的错误,阻止黄皓的行为,然而樊建偏不与黄皓和好往来。
景耀五年(262年),姜维见黄皓肆无忌惮的擅摄朝政,启奏刘禅将其处死,但刘禅不同意,说黄皓不过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刘禅命黄皓向姜维谢罪,但姜维见黄皓在朝中枝连叶附,恐怕会对自己不利。姜维对此感到非常害怕,于是请求到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
蜀国灭亡后,司马昭因为黄皓祸国殃民,将他凌迟处死。
4、阮佃夫(南北朝)
阮佃夫会稽诸暨(今浙江诸暨)人,刘宋后期著名的奸臣。出身小吏,湘东王刘彧出就藩封,选为主衣,后请为世子师,颇受信任。
阮佃夫原本是南北朝时期的一名小官,但是偶然的情况之下成为了南北朝时期刘宋世子刘昱的师傅,受到他的信任。随后野心开始慢慢变大,密谋杀掉了当时的皇帝,自刘昱为帝,开始掌管朝政,暴行逆势,人人得而诛之,后来因为废长立幼被杀。
5、庆父(春秋鲁国)
姬姓,名庆父,字仲孙,春秋时期鲁国上卿,鲁桓公姬允之子,鲁庄公异母弟。
作为鲁国三桓之一的孟孙氏之祖,鲁庄公去世后,庆父先后派人杀害国君公子般和鲁闵公,制造政治内乱。后来,逃亡莒国。莒国国君接受贿赂,遣送庆父回国,途中自缢而死,谥号“共仲”。后人常把制造内乱的人比作为“庆父”,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即源于此。
匿名回答于2019-06-10 01:07:27
王黼有口才,才智出众但无学识,善于巧言献媚。崇宁年间进士。初因何执中推荐而任校书郎,迁左司谏。
因助蔡京复相,骤升至御史中丞。宣和元年(1119年),任特进、少宰(右宰相),他由通议大夫超升八阶,被任命为宰相,是大宋开国以来前所未有的。
金兵进入汴京,他不等诏命,便带妻儿逃跑,宋钦宗下诏贬他为崇信军节度副使、籍没他家。吴敏、李纲请求杀王黼,此事交由开封尹聂山处理,聂山与王黼宿怨未解,就派人将其杀死。
匿名回答于2021-06-05 21:22:04
第一,西汉的王莽。王莽是历史上最为有名的权奸,取代了大汉王朝,而改称“新”朝,自己做了皇帝,史称“王莽改制”。可惜好景不长,他的政权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第二,隋末号称洛阳王的王世充。熟悉《隋唐演义》和《兴唐传》等小说的朋友想必都很熟悉,王世充和窦建德、刘黑闼等人是当时著名的反王之一。
第三,北宋时候的宰相王钦若。著名的主和派人物,被称为“五鬼之首”。电视剧杨将军系列和《一门忠烈穆桂英》里的大奸臣王钦,就是以他为原型的。
第四,明朝大太监王振。这一位同样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土木堡事件的始作俑者,把宋英宗和大明活活坑死的“牛人”。
匿名回答于2019-06-09 18:02:01
王敦(266年-324年),字处仲,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为东晋丞相王导的堂兄。王敦出身琅琊王氏,曾与王导一同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成为当时权臣,但一直有夺权之心,最后亦因而发动政变,史称王敦之乱。后来病逝,终年五十九岁。
匿名回答于2021-06-05 19: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