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中国"的别称有哪些?例如"神州"?

古代中国四大别称主要有:神州,九州,华夏,中原

1、神州,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上当辰极,下正地心,俗称“神州大地”。

2、华夏,原指中原地区,后复包举全部领土而言。

3、九州,古代中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梁、雍和豫州。

4、中原,中华文明发源地,在古代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拓展阅读:

神州:

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上当辰极,下正地心,俗称“神州大地”。神州即华夏、中国、中土。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古今通论》:“昆仑东南方五千里谓之神州,州中有和羹乡方三千里,五岳之域,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混元圣纪》:“昔在神州,以神仙之道教化天下,上自三皇,次及五帝,修之皆得神仙”;《太清金液神丹经》:“但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以九州岛配八卦,上当辰极,下正地心,故九州岛在此耳”。俗称“神州大地”。


华夏: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本义为周朝于西周时期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后复包举中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中国的古称。

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族战败,并入黄帝族,炎黄联盟初具雏形。炎黄集团以炎帝族和黄帝族为主体,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并与山东境内东夷集团的其他部落组成更庞大的大华夏部落联盟,华夏族源流基本固定。


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黄帝族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民族融合,华夏族正式形成了。


九州:

“九州”是中国的别称之一,不同时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为《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方圆”是指范围。因此,“九州方圆”,即“中国这块地方”。即九州方圆,地大物博,气势磅礴的一种景象。《尚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划分的九州范围,依次是:

 1、徐州,起自黄海、泰山、淮河,涉及山东、江苏、安徽,地为红色粘土。

2、冀州,起自黄河壶口,涉及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地为白壤。

3、兖州,起自黄河下游、济水,涉及河北、河南、山东,地为黑壤。

4、青州,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东半岛,地为肥沃白壤。

5、扬州,起自淮河、黄海,涉及江苏、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地为潮湿泥土。

6、荆州,起自荆山、衡山,涉及、湖北、湖南,地为潮湿泥土。

7、豫州,起自中原、黄河下游,涉及河南、山东,地为柔软的土,下层为肥沃而硬的黑色。

 8、梁州,起自华山、黑水,涉及陕西、四川、甘肃、青海,地为黑色松散的土。

9、雍州,起自黑水、西河,涉及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地为最上等的黄壤。


中原:

中原一词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它是指以河南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被古代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古人常将“中国”、“中土”、“中州”、“中土”用作中原的同义语。一般认为,古代中原地区系华夏族部落集中分布的区域,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即今天的河南省。中原地域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有所蔓延。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族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


一些夏、商时期的河南省周边地区,随着中原文化的传播,也被纳入中原文化区。广义的中原是以中原六大古都群(洛阳,开封,商丘,安阳,郑州,南阳)为中心,辐射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广大平原地区,狭义的中原即指天地之中、中州河南。

匿名回答于2021-06-04 10:40:12


中国”的别称有:

天朝、华夏、瓷器之国、丝绸之国、茶叶之国、神州、九州等。

古时称中国为“赤县神州” ;后用“神州”做中国的别称。

在《淮南子》中所列的九个州 中,其中位於东南方的神州即是中国、,因为中国是位于一块被大海所包围的大陆的东南方。

先秦的华夏之域仅限於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 、及行周礼的宋、陈等中原诸国。汉代在先秦诸国的基础上萌芽出後世汉族九州的概念

匿名回答于2019-03-17 18:20:56


(一)赤县、神州之称最早见于《史记》中《孟子荀卿列传》,而且其中提到过战国时的邹衍的言论。他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是赤县,或叫做神州。

(二)华,古同“花”,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之意。对华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自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作华。另一种说法是:周朝人喜欢红色的艳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还有一种说法:华是由我国古代华夏省略而来。

(三)诸华,由于周朝人自称为华,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许多诸侯国就称为诸华,晋代杜预为《春秋左传》作的注解上说,诸朱既中国也。”

(四)中华,秦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国家叫中国。秦统一六国后,疆域中囊括了汉族之外的其他民族,因而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既“中国”,华即华夏族的简称。唐代韩渥诗中曾写道,“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从此点看出,此时的中国人已把中华和外国对用。(五)夏,在古代有“大”的含义。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大禹之子启建立的夏王朝。《史记》中《夏本纪》记载“禹封国号为夏。”后来人们就常用“夏”来称呼中国。

(六)华夏,商朝时,其国力强大且人口众多,所以商人将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都向商称臣。商朝本是属于东夷部落驱逐夏王而得天下,当时华夏族的人口仍然占了大部分,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

(七)诸夏类似诸华。

(八)中夏、方夏、函夏,这三者都是中国的代称。中夏,《后汉书》解释道:“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此后,“中夏”既指“中国”。函夏,《后汉书》解释道“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

(九)禹城、禹迹、禹甸,对于大禹治水,可谓是家喻户晓。相传为了尽快治理水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所以后世为感念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就将中国称为禹城、禹迹(大禹治水足迹遍布全国)、禹甸(甸指“治理”的意思)

(十)九州,这个词想必是最熟悉的。相传禹治水后,依山川形势而划定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荆州,扬州,凉州,雍州,徐州,豫州。所以后世将中国称为九州。《淮南子》又记载中国古代设置了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弇(yan)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一词又衍生了了许多词语:九域、九有、九土、九区、九牧。所以,宋代绘制的《九域图》即指中国。

(十一)八州,《汉书》中《许皇后传》说,“殊俗幕义,八州怀德”。

(十二)海内,辞源中“四海”一词的注释: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为大海,所以就将中国成为海内,将外国称为海外。

当然,这时中国人对自己的称呼。与中国历代王朝同时存在于世界上的还有其他不同的王朝,例如古代印度称中国为“震旦”,即:“东方属震,日出东方,故云震旦。”汉朝时,因为其与匈奴多年交兵,匈奴人多称汉朝为“汉”。同时,汉武帝打通了河西走廊后,内地的丝绸等商品广泛传播于罗马,所以罗马人又称中国为“塞里斯”,即“丝国”之意。

到了公元907年契丹建国时,因为契丹作为一个强盛的游牧部落而与西方曾有频繁联络,所以当时中国又被称作“契丹”,现在俄语中对中国的称呼即使从“契丹”一词中音译过来的。到了近代,中国又被那位面积不过37.8万平方公里,且常年地震的岛国称为“支那”。

匿名回答于2019-03-18 19:23:13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