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先期到达战地等待敌军的就精力充沛、主动安逸,而后到达战地匆忙投入战斗的就被动劳累。所以,善战者调动敌人而决不为敌人所调动。
能够调动敌人使之自动前来我预想的战地,是用利益来引诱;能使敌人不能先我来到战场,是设置障碍、多方阻挠的结果。
所以,敌人若处军安逸,能使之疲劳;若敌人粮食充足就能使之匮乏;若敌人安然不动,就能使他不得不行动起来。扩展资料:毛泽东研究、借鉴《孙子兵法》:毛泽东探寻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 也是他研究、运用古代兵法的过程。
以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敌人,是摆在毛泽东面前的现实问题。
这个问题,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里没有答案,西方的军事著作里也没有答案。《孙子兵法》、《六韬》、《尉缭子》等中国兵法著作里有丰富的以弱胜强的思想可供借鉴,这是毛泽东研究中国古代兵法的内在动力。中国古代兵法给了毛泽东战胜强大敌人的信心和智慧。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注重军事理论研究,注重吸收古代兵法中有生命力的成分,借以充实、完善革命军事理论,指导革命战争。
在革命处在危难之际,毛泽东提出了“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既是革命形势所迫,也是其受古代兵法思想影响的结果。
毛泽东倡导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就是受到《孙子兵法》“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思想的影响。
毛泽东以此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这既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毛泽东对《孙子兵法》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的结果。
到陕北后,毛泽东为撰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曾三次给在白区工作的刘鼎、叶剑英等人写信,非常迫切地要他们“买一部《孙子兵法》来”,可见《孙子兵法》对毛泽东构建军事思想体系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著作中反复引用《孙子兵法》,借鉴兵法思想研究战略问题,指导革命战争实践和抗日战争实践。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实践中,赋予了《孙子兵法》新的生命,发掘了《孙子兵法》新的价值。
匿名回答于2019-09-19 00: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