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兵法》始计篇中的“计”,不是这种阴谋阳谋,而是计算与度量。就如曹操说的:“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是君王召集大臣在朝堂之上对选将用人、天时、地利、人和、敌我双方实力等各方面的计算与评估。
匿名回答于2021-09-25 05:50:50
这就类似于当今企业战略咨询的“五力模型”、“SWOT分析”、“波士顿矩阵”,是对敌我双方的关键性因素进行衡量打分,从而得出胜算几何,这就是所谓的“庙算”。
那么需要对那些关键性因素进行衡量评估?这就是 “五事七计”,也就是孙子兵法的战略评估模型。

在孙子看来,出师之前要先定胜负,绝不打无把握之仗。定胜负需要通过庙堂之上对敌我双方的“五事七计”进行计算度量。所以,《管子》说“计先定于内,而后兵出境”。
无论做何事,必先谋定而后动。先通过庙算将敌我双方定性定量分析,动态静态评估,若有大胜算那就行动,无胜算就守静待时。这就是《计篇》排在《孙子兵法》第一位的道理,也于此我们可以看出,孙武子是风险偏好极低的理性主义者。

当然,《孙子兵法》也谈诡诈计策,也有“诡道十二策”,所谓“兵者,诡道也”。但是这只是整个战争中的技术性细节,不是决胜之根本。就像资本市场上的投资战争,单纯依靠技术分析是难以长久生存的。“庙算”基本面分析+“诡道”技术派操作才是靠谱的。
匿名回答于2021-09-25 06: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