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是怎样的?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就是用来防御外敌的堡垒,左传记载有宗庙先君之主的,叫做都,没有的就叫邑,基本是集中的居民居住点,有城墙或者连在一起的建筑物,并且有领主建立统治,称为城,考工记中说城有三级,有王城,诸侯城,都城之分。春秋的城不重视于防御,因为当时的建材技术达不到,只能用夯土等脆弱的东西去建造围墙,大城比较简陋并且数量很少,小规模的城更是屈指可数。到了战国时代,这些大规模的城池开始扩建,而小型的城池堡垒也开始雨后春笋一样,随着封建领主的增加而增加了,不管大小城池,都加强了城墙,使得领主们能够更稳固的守卫自己的财产。

匿名回答于2019-06-24 18:49:26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主要指的是城墙,其作用主要是用来防御外来侵犯者。

一是用夯土筑成高墙,起阻挡作用;

二是在城墙上设置掩体,射击孔等,杀伤来犯之敌。再配上护城河的阻挡,构成严密的防线。

匿名回答于2019-06-25 04:05:12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