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清明上河园的文化背景?

反应了南宋发达的工商业背景,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南宋文化繁荣

匿名回答于2021-01-28 08:07:03


在《清明上河图》中,郊外的场景占了画面的很大一部分。缓缓而来的驮队,错落分布的农家小院,花轿旁挑夫担着的嫁妆和鱼肉,还有圈养着的鸡鸭与羊......这些美妙的乡村图景无一不在诉说着北宋农业的发达。正如 “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农业有保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而北宋农业的发达,则要从北宋先进的土地制度说起。


自魏晋以来,社会盛行“庄园制度”,这是一种具有自给自足性质的地主田庄的经营形式,地主通过把土地粗佃给农民从而榨取其实物地租。而随着士族门阀的没落,北宋的土地田亩制度也由门阀私有制和国家分配土地制转变为土地自由买卖和契约化,地主制度与小农耕作取代了“庄园制度”,均田制也随之彻底瓦解。宋的土地政策是“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国有土地虽仍存在,占全部土地的小比例,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国家只收登记费用。国家也施行减轻土地兼并调节贫富的制度,避免了非常化的恶性循环。私人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渐发展已成为主要的土地占有制,形成了“千年土地八百主”的局面。至于租佃的契约则多半由私人之间决定,佃农更加自由,这直接促进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也才有了《清明上河图》中的景象。而北宋的土地租佃制一直被延用到清朝末年,足可见其先进性。


北宋农业生产技术也发生了变革,出现了专门除草用的弯锄,碎土疏土用的铁耙,安装在耧车上的铁铧……这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在水利灌溉方面主要出现了龙骨翻车等工具。有此基础,宋朝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自是惊人。据蒙文通先生考证,代平均每亩产量约2石,比唐代高约30%。经济作物无论种茶、种棉、种植甘蔗、栽桑养蚕均产量高于唐。


正如书房“《清明上河图》的那些事儿——基础设施篇”中提到的:北宋供水便利。宋朝的地方官员也是非常注重水利设施的维护和兴建的,这就使宋朝的农业发展有了良好的保障。同时,高产粮食作物(如占城稻、黄粒稻)的广泛播种使单位面积的粮食作物产量大大增加,也促进了经济作物种植和发展。因此,使得小农经济内部产业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形成了农副业生产彼此促进的经济格局,农业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宋代农业生产分工也很仔细,其主要表现在经济作物上,比如宋代的茶叶生产:出现了以专门种植和加工茶叶为生的园户,而且产量颇丰,《清明上河图》中出现城内茶馆三座,城外茶馆二十四座,茶馆的大量涌现也是北宋经济作物种植发达的缩影。

匿名回答于2021-01-28 08:07:12


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匿名回答于2021-01-28 08:07:06


张择端在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当时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


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匿名回答于2021-01-28 08:08:07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