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表达了苏轼怎样的志向?

人并非生来旷达,苏轼也是如此。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说:生活是一个慢慢受捶的过程。

苏轼的人生理想并非是永远畅游山湖、饮酒会友。这是生活,而苏轼和其他科举士人一样,也有为君保社稷、为庶民谋福利、为自己挣青史一名的理想。

小时候,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赴汴梁科举。母亲一日在家教苏轼《后汉书·范滂传》。苏轼听后对母亲说:“母亲,我长大后若要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苏母回答:“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范滂因正直被诬陷结党,都邮到他所在的县时手捧诏书,伏床哭泣。范滂知道朝廷这是要抓他了,自己跑到县衙。县长要拉范滂一起逃跑。范滂不肯,与母亲绝别。母亲为儿子的忠正感到安慰。)

关于范滂,

《范滂传》中有:

“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范滂走马上任,有澄清天下的慷慨志向。等他一进州境,官员知道自己不干净,听说他来了,赶快都辞职跑了。

“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吏、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范滂又被太尉黄琼提拔了。没多久,皇上让底下的官员们呈报一下歌谣、言论(讽刺、歌颂时政的)。范滂最卖力,一下子呈报了刺史和权贵(两千石俸禄)二十多人。尚书吓到了,责备他咋举报这么对啊!还怀疑他有私心。范滂回答说:“多乎哉?我只是举报了查实的,深为民害的人。我还有好多要爆料,只是期限太短,我还没查完罢了。”

范滂的刚正不屈和直爽的特点我们也可以在苏轼身上找到。比如:范滂一次就举报二十多权贵,苏轼写诗批评新政,刚从狱中出来又提笔就是一首给人把柄的诗。他们都极度正派又单纯的可怕。

苏轼的人生理想也可从他诗词中体现:



《沁园春》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这首《沁园春》做于苏轼从杭州赴密州任上,给弟弟苏辙的。(苏轼杭州通判任期已满,要调往别处。苏辙当时在山东济南为官,苏轼请调山东密州。两兄弟关系好,信的内容、想法是完全可信的。)

词下片写到“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致君尧舜”出于《孟子》。“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其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孟子指出,伊尹辍耕出仕是为了以自己的智能德行,辅佐商汤使他变成尧舜一样的明君。

由此也可见苏轼的人生理想是匡世济民。

综上所述,苏轼有以自己才智为君做济民能臣的人生理想。

匿名回答于2019-06-14 09:20:33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