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 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
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
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疾俗之作。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匿名回答于2021-04-11 03:39:46
他认为和州一带地处江淮之间,兼有吴、楚两地的风俗,因此灾害之后,抚恤工作很为艰巨,他在给皇帝的谢表中说:“灾旱之后,绥抚诚难,谨当奉宣皇恩,慰彼黎庶,久于其道,冀使知方,伏乞圣慈俯赐昭鉴。”
刘禹锡于此表达了敢于担当、抚恤民生的为政情怀,同时也希望敬宗能够明白其为民谋福的心声。和州经此灾旱,民生凋敝。
刘禹锡在诗中写到:“比屋惸嫠辈,连年水旱并。遐思常后已,下令必先庚。”诗文的意思是:经历灾旱后,到处皆是孤苦之人;面对灾情,常怀忧民之心,不敢有私己之意;每下政令,都多次申述,唯恐民众不了解政令的内涵。
刘禹锡曾因为参与永贞革新而遭到贬黜。追忆此段经历,刘禹锡说:“受谴时方久,分忧政未成。比琼虽碌碌,于铁尚铮铮。”
虽长期贬谪远州,然所忧心者是自己的政治抱负没有实现,而颇值得安慰的是自己仍保持着正直的品格、操守。
匿名回答于2021-04-11 03: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