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无心”,那么即便身处闹市,他也能悠闲自在。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如果一个人能够掌控自己的心,他在哪里都能够得到自在。龙牙禅师写下这首禅诗的就是通过富华之家和平民之家的一种对比,前者自然是大家都向往的生活,可是这样家族里,名利纷争处处都不会断。
匿名回答于2021-08-24 04:47:41
人若无心处处闲
王豪鸣
人若无心处处闲
(唐)龙牙禅师
粉壁朱门事甚繁,
高墙大户内如山。
莫言山林无休士,
人若无心处处闲。
〖译注〗
粉壁朱门事甚繁:粉壁朱门,喻豪门巨富。我们羡慕的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家,其实事情最多,麻烦最多。
高墙大户内如山:在高墙大户之内,人我是非、烦恼痛苦,简直堆积如山。
莫言山林无休士,人若无心处处闲:不要说深山僻林里没有了隐者,人若无心,即便在街头闹市,也照样悠闲自在。
〖禅悟〗
现在的生活条件,比过去不知好了多少倍。从城里到乡下,有钱人越来越多,什么“粉壁朱门”、“高墙大户”,触目皆是。然而,给我们带来的,却和古代的富贵人家一样,是“事甚繁”、“内如山”,幸福感不见增长,反而降低了。很显然,无论古今中外,人类所追求的,所拥有的一切,与内在是否幸福,是否快乐,并不是一回事。
一辈子的努力,却事与愿违,为什么会这样?问题出在哪里?
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改善了,“粉壁朱门”、“高墙大户”变多了,按理说这是大好事。我们也无须与财结仇,视钱如粪。然而,若以为幸福就是房子、车子,就是金钱、地位,那又大错特错了。若以为有了“什么什么”后,人就幸福了,你就永远只是物质的奴隶,金钱的奴隶。而一个做奴才的,哪里有幸福可言呢?
同样的物质条件,为什么有人幸福,有人不幸福?为什么有的物质条件差的,比物质条件好的更幸福?答案是:不论物质条件如何,如果你是物质的主人,你就是幸福的;如果你是物质的奴隶,你就会不幸福。
那么,什么是物质的主人?怎样成为物质的主人呢?
我们知道,凡是有形的,都叫物质,都是“相”。我们一般都是这么理解的。但广义来说,有形的房子、票子是物质,是“相”,我们的身体、姓名、身份也是“相”,无形的念头、思想、情绪,还是“相”。总之,凡是能被我们感知的、知道的,都是“相”。而要成为物质的主人,“相”的主人,这个主人就一定是无相的,无形的,不可感知的,是“本来无一物”。只有当你回到本来无一物,亦即回到空性,你才能当家做主,才是主人。
这么讲,是合符逻辑的:作为“相”的主人,你当然是无相,超越了相。换句话说,真正的主人,真正的你,既不是外在的物质,也不是内在的妄心,它是生命的空性,是“无心”。而一切的“有”,都是从“无”中出来的。比如,正因为你的见性是“无”,所以你才能看见东西;你现在生气了,也是从没有生气的地方产生的,不是吗?这个“无”才是真正的你,其它的一切,都只是生命的作用罢了。将作用当成能生起作用的你,就是愚痴,就是无明。
所谓“无心”, 是指无妄心,亦即是真心,是清净心。当你做到了“无心”,心一直是干干净净的,干净就是“无”,你就是“休士”,就是无事闲人。但你又不妨用这颗干净的心,去起心动念,去做你该做的事。而起心动念的当下,做事的当下,这个“无心”仍然是主人,不会跑到它呈现的事物上,即不会“反客为主”,不被客尘所染,所以仍然是干净的,空空的,空即是闲。
然而,你又不能作“无心”想,作“清净”想,否则,你这个想,就是“相”,就是有心,就不清净了。超越了有无的无心,才是真无心;超越了垢净的清净,才是真清净。所以,究竟来说,也没有所谓妄心、真心,没有所谓污染心和清净心,它们都是不二的。这种没有二元对立、不受一切物质和精神囚禁的心灵状态,我们姑且叫做“无心”,也不过是个假名而已。
“无心”的另一种表述,指的是一种不被任何“相”束缚的生命状态。我们凡夫都是“有心”,就是遇到什么,就纠缠什么,在心里面挥之不去,以至于被它囚禁,不得自由。而“无心”正好相反,它是“无”,是从“无”中显现一切的“有”。而面对这一切的“有”,它又是物来则应,事过不留,生命始终是鲜活的,当下的。当下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反对当下,不与当下的生命为敌,就是似“有”实“无”,你就超越了一切事物,超越了相。
因此,“无心”不在别处,它就在“有心”里面,在一切事物里面。
真正“无心”了,你是隐居山林,还是出入闹市,都没有了区别。所以说“莫言山林无休士”,不要以为离开了俗世才能“无心”,才能“闲”。你静也是闲,动也是闲,忙也是闲,闲也是闲,这个就叫“无心”,就叫“处处闲”。
匿名回答于2021-08-24 05:4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