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深海分为几个区域?

海洋一般分为四层,三个水区。从海洋表层(200米)到海洋超深渊层(11000米)根据每层的阳光照射度不同,那里生活的动物和植物也大有不同。

匿名回答于2021-03-03 21:44:35


深海区是指水深在2000~5000米以下左右的海域。壕沟可以下降到6000米以下。这些非常深的区域有时称为“超深渊带”。曾把深海区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单位。

大洋区是大陆架之外的整个水体和海底(本节主要讨论大洋区的底栖生物群落)。相对于近岸浅海区而言,大洋区的环境是相对稳定的。大部分大洋表层的阳光充足,浮游植物可以在那里进行光合作用。透光层的下方是大洋最主要的部分,那里光线微弱或因无光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海底部分从大陆架以外的大陆斜坡至深度达10 000 m的超深渊带,虽然深海区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区,但是,迄今人们对深海区的了解还很不充分。大洋区在表层水和深层水之间常有温跃层存在,其厚度从几百米至上千米。

在温跃层的下方,水温低、变化小。1500 m以深的水温基本上是恒定的低温(-1~4℃)。表层溶解氧含量是高的,都接近饱和状态,在500-800 m之间出现氧最小值的水层,这主要是由于生物的呼吸消耗和缺少与富氧水交换的机会。大洋更深的水体是由北极和南极富氧表层冷水下沉而来的,加上深水区生物数量少,氧的消耗相应减少的缘故,所以含氧量增高。

到了深海底部,氧含量又有下降,因为那里生物栖息密度相对地高一些。大洋区的盐度基本上是恒定的。压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每深10 m,压力增加1个大气压),大部分深海区的压力在200-600个大气压范围。深海底部的广大面积都覆盖以微细的沉积物,通常称为软泥。在底部主要是硅藻类的外壳在其他水域主要是含钙质的外壳,特别是原生动物的球房虫属。

匿名回答于2021-10-02 21:18:50


         科学家们把海洋分为五个主要层。光合作用带、中层带、深海带、深渊带和超深渊带。这些层被称为“区域”,从表面一直延伸到光线无法穿透的最深处。这些深海区域是海洋中最奇异和迷人的生物的栖息地。随着我们深入这些基本上未被探索过的地方,温度下降,压力以惊人的速度上升。下面按照深度的顺序列出了每个区域。

      光合作用带(Epipelagic Zone):从表层延伸到200米(656英尺)。它也被称为阳光区,因为这是大多数可见光存在的地方。它是能被太阳辐射加热的水层,温度较高,密度较小,混合较均匀,厚约200米。在这一层,阳光中大部分的可见光都可以照射进来,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就在这里生存,所以这一层被称为“光合作用带”。

       中层带(Mesopelagic Zone):光合作用带下面是中层带,从200米(656英尺)延伸到1000米(3281英尺)。中层带有时被称为过渡带或中水带。穿透到这个深度的光线是极其微弱的。正是在这个区域,我们开始看到生物发光的闪光。在这里可以找到种类繁多的奇形怪状的鱼类。

        深海带(Bthypelagic Zone):中层带的下一层被称为深海带。它有时被称为午夜区或黑暗区。该区域从1000米(3281英尺)到4000米(13124英尺)。这里唯一的可见光是生物自己发出的。在这个深度的水压是巨大的,达到每平方英寸5,850磅。尽管压力很大,这里仍能发现数量惊人的生物。抹香鲸可以潜入到这个高度寻找食物。由于缺乏光线,生活在这些深度的大多数动物都是黑色或红色的。

       深渊带(Abyssopelagic Zone):深海带的下一层称为深渊带,也称为深渊区或简称为深渊。它从4000米(13124英尺)延伸到6000米(19686英尺)。这个名字来自一个希腊语单词,意思是“没有底部”。水温接近冰点,而且一点光也没有。在这么深的地方很难找到生物。其中大多数是无脊椎动物,如篮星和小乌贼。四分之三的海底位于这一区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深的鱼是在波多黎各海沟发现的,深度为27460英尺(8372米)。

         超深渊带(Hadalpelagic Zone):深渊带之下是令人生畏的超深渊带。这一层从6,000米(19,686英尺)一直延伸到海洋最深处的底部。这些地区大多位于深水沟和峡谷中。海洋的最深点位于日本海岸外的马里亚纳海沟,深度为35797英尺(10911米)。水的温度刚刚超过冰点,压力达到了不可思议的每平方英寸8吨。这大约相当于48架波音747飞机的重量。尽管有压力和温度,这里仍然可以发现生命。海星和管虫等无脊椎动物可以在这些深海中茁壮成长。

匿名回答于2022-04-20 06:38:56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