赧
部 首 赤 笔 画 11 五 行 火 五 笔 FOBC
1、(形声。从赤,( fú)声。脸红,故从赤。本义:因惭愧而脸红)
2、同本义
大赧而归,填恨低首。——柳宗元《乞巧文》
鬼即赧愧而退。——刘义庆《幽明录》
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赧颜(羞惭脸红;惭愧);赧愧(羞惭)
3、忧惧
夫子践位则退,自退则敬,否则赧。——《国语·楚语》
扩展资料
相关词汇
1、羞赧 [ xiū nǎn ]
羞愧得脸红。形容非常羞愧。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彼草莱稚子,龆龀童儿,非唯羞赧不见,亦自惊惶失据。”
2、赧颜 [ nǎn yán ]
羞惭脸红;惭愧。
明 沉受先 《三元记·秉操》:“正气漫漫冲斗牛,教我赧颜红颊目含羞。”
3、色赧 [ sè nǎn ]
脸红;羞愧。
《明史·史可法传》:“群臣入朝,王色赧欲避。”
4、愧赧 [ kuì nǎn ]
因羞惭而面红耳赤。
唐 韩愈 《答陈商书》:“辱惠书,语高而旨深,三四读尚不能通晓,茫然增愧赧。”
匿名回答于2019-06-04 21: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