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常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那么“三军”指的是什么?

常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那么“三軍”指的是什么?在我國古典小說中,經常可以看到“三 軍未動,糧草先行”這句話。那么,這里的“三 軍”指的是什么呢?“三軍”最早源于春秋后期,當時的大國 通常都設三軍,如晉、楚、齊、魯、吳等國。但 各國對此的稱謂都不一樣,如晉國稱“中軍、 上軍、下軍”;楚國稱“中軍、左軍、右軍”;齊 國、魯國、吳國都稱“上軍、中軍、下軍”。三軍 各設將、佐等軍銜,一般以“中軍”作為統帥, “左”、“右”兩軍為輔軍。當時的一軍有多少人呢?據《管子?小 匡》記載:“萬人為一軍。”事實上,一軍的人 數遠不止一萬人,應大約一萬二千五百人。 因此,“三軍”合起來就有三萬七千五百人。唐、宋代以后,“三軍”已經成為軍隊的 一種固定建制。不過,這時候的“三軍”與春 秋時候的“三軍”又有不同,因為這時候的 “三軍”各軍是擔任不同作戰任務的各種部 隊:“前軍”是先鋒部隊;“中軍”是主將統率 的部隊,也是主力;“后軍”主要是擔任掩護 和警戒任務的部隊。明代的“三軍”又與之前的“三軍”有所 不同。據明代朱國禎的《涌幢小品》記載:“三 軍者,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 為一軍。”這里所說的“三軍”,原是戰國時代 秦商鞅所規定的,包括前方作戰、后方保衛 城池的三方人員。

匿名回答于2019-04-03 21:22:47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