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军”是指古代汉语,意思为泛指禁军,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唐代禁军分为南北二衙。南衙禁军由十二卫(见十六卫)统率的府兵轮番充任。主要是作朝会时的仪仗以及守卫宫城南面的宫门官署。北衙禁军最初由随李渊起兵太原的元从军人及其子孙充任,称为“元从禁军”。
古代所说的三军是指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军。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架桥、修路)、侦察、应付小规模的战斗,带部分军需物资。中军就是统帅所处的大军有当时作战的大部分作战兵种(骑兵 步兵)。后军主要就是全军的主要军用物资、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工等。
扩展资料:
三军的意思一是周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二是军队的通称。《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句译:"军队可以没有将领,但普通人不能没有理想。"
唐代禁军分为南北二衙,南衙禁军由十二卫(见十六卫)统率的府兵轮番充任,主要是作朝会时的仪仗以及守卫宫城南面的宫门官署。北衙禁军最初由随李渊起兵太原的元从军人及其子孙充任,称为"元从禁军",负责守卫宫城的北门及随同皇帝在苑中游猎,是皇帝最亲近的侍卫军人。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于玄武门置左右屯营,其兵号为飞骑。飞骑除以"元从禁军"的子弟选补外,也从府兵中挑选﹐后来也行召募。其时,屯营属于左右屯卫。
匿名回答于2019-06-02 06:29:58